週日在Café看店內的雜誌時,看到經濟學人的一篇摘錄文章,有關世紀之爭的探討,說的是有關當前世代交替,可是屬於戰後嬰兒潮的那一個世代人,卻佔據的多數好的位置,相對於當前剛畢業的年輕一代,失業率節節攀升,恐怕引發所謂的世代衝突,這思維與我之前提及的未來潛在問題,是一致的。

當前主要有三個世代存在世上:

ž   1950-1970年代(戰後嬰兒潮):這群人當前歲數在40-60上下,屬於現在社會的主宰群體。這代人算是歷經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,戰後生活相對困苦,雖不及戰爭時期的民不聊生,但至少是百業凋蔽,正因為如此,後來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最快,除了1929經濟大蕭條前,有一段經濟榮景外,近一百年最長、幅度最大的經濟成長,就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初,後來1990末到2000年以來的成長,有太多金融虛假的成長成份,況且近10多年來,已經越來越多的國家遇到了成長瓶頸。我對於這代人的想法是:

1.     這一代人,也是最容易陷入自我感覺良好錯覺的一群人,以為當前的一些財富成果是辛苦而來的,熟不知時勢造英雄的道理,如果沒有大環境配合,英雄也只能被埋沒。

2.     這群當前主要既得利益者,有打拼之勞,卻也享受這世界最大的成果,並沒有吃虧或委屈。

3.     如果想要有個安和的晚年,最好效法美國一些富豪(如巴菲特等),儘量的增加自己的負擔,降低社會因不均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,否則一旦發生革命,這批人一定是如同中國紅衛兵時代,首先要被清算的對象。

ž   1970-1980年代 (當前中年主力):這群人在30-40歲上下,是當前社會中年人的主要群體,這代人幼時生活沒前代人辛苦,卻也不算優渥,因為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,是從無到有的累積,等到累積成一定成果時(如小康以上),大致上也已經成年。這代人面臨的是通訊網路、金融過度發展的時代,這裡面有太多虛假、作夢成份。我對這代人的想法是:

1.     有點希望,卻又經常要面對希望的一群人,以工作為例,位於社會中層,對於往上有些期待,可是處於勞力過剩的時代,被廉價取代的風險不低,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時代造成中年危機吧(與自己亂搞導致的中年危機不同)。

2.     沒有過度物質享受的成長經歷,至少比較能夠保存一點刻苦的精神,或許這代人如果在未來20-30年遇到經濟大蕭條時,會成為當時支撐經濟基礎的主力。

3.     這是個家庭關係可能出現重大改變的一代人,如果能夠保持對於未來的希望、信心,相信多數人都會維持傳統的成家立業、有子嗣行為,可是越來越看不清楚未來,而且自身的危機感逐漸攀升上,是不是該保有家庭等,往往不是單純的決定(單純的決定容易伴隨無窮的困擾)。

4.     我對於這代人沒有什麼建議,因為自己也正陷入這群體的迷霧森林裡。

ž   1980-2000年代(當前年輕人的主力):這群20-30歲人,或許還在唸書,或許已畢業在找工作,或正在工作中。我對於這代人的想法是:

1.     如果說這群人是未來的希望,我是絕對否定的,主要是這群人開始面臨了一經濟停滯的窘境,又幼時生活環境不錯,讓這群人容易成為所謂的「草莓族」,自我意識太強,但卻缺乏本事,眼高手低的問題比前一代人嚴重許多。

2.     這群人可能是迷惘的一群人,也是社會問題開始大幅攀升的製造者,很多所謂的富二代或靠爸族,除了自身匪類外,還可能作奸犯科。

3.     面臨嚴重的失業或收入偏低的問題,我也不知如何改善,或許去革1950-1970年代人的命,是未來10-20年內可能的選項。

4.     我覺得在經濟停滯,少了一些工作期待來消耗時間後,這群人會是未來動盪的主力,當然更年輕的一群同樣會有樣學樣,成為未來亂源的基礎。

5.     如果我是這一代人,我想自己應該會想要革命,試圖打破當前的既得利益者,找回未來的希望。

這三代人的世紀之爭,其實是1950-1970年代人與1980-2000年代人的爭鬥,中間那群沒啥好爭的,因為缺少了那種當下的壓力,又或許有個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的工作,一時也沒有拋下的想法,另,中間族群多數還是有家庭的,家庭是個無形的束縛,限制了想要動盪的心,故中間這群才說是社會的穩定基礎。

我是贊成鬥爭的,只是帶點私心的期待,這鬥爭能夠晚一些出現,讓自己能夠在掛掉前,能夠有一些安穩日子。如果以對人類發展的角度思考,唯有破壞之後才能建設,因此改革、動盪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歷史宿命,或許很多人還相信所謂的和平,那是因為缺乏對於歷史的認知,否則如何得出這種樂觀的結論。

如果人類能夠看清楚,原來自己處在怎樣的時代,或許可以多少延長一下和平、安穩的時間。只可惜,我看不到這種個人自覺的出現,多數都是個人迷失,不是過於自我感覺良好,就是陷入一種沒有明天的沮喪之中,很難找到一個中庸之道。

其實,想想股市也多數透露這種趨勢,很多市場就是這樣要死不活的,說差也沒有,好也談不上,不是與當前的經濟環境、展望相稱嗎? 孔子倡導一以貫之,許多的道理都是相通的,歷史不會重複,但會雷同的循環發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