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」果然又臭又長,過多的往事敘述,雖許多有關危機事件,可蜻蜓點水,不痛不癢方式,反而有種冗長的沈悶感,難怪此書的評價不好。

這書翻閱時的一些筆記如下:

1.     這書最狂妄的想法是:熱潮與崩壞都是極端容易預測的。

2.     過去很多最具破壞力的興衰循環都和金融創新脫不了關係。

3.     大穩定的經濟時代:低通膨、高成長但衰退溫和。個人認為在1980-2008前,多數時間都給人們這種錯覺,這錯覺很大部分來至政府失靈(貨幣與財政失控,並缺乏管理能力,尤其對於金融業)。

4.     赫育黎曾言:歷史的魅力以及它如謎的教誨,在於世世代代沒有任何事物改變,但每一件事卻又全然不同。

5.     凱因斯曾言:自認不受任何知識分子勢力左右的實務派人士,通常已是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。

6.     經濟思維的適用性? 短期凱因斯,中長期奧地利學派? 但這思維可能只取其利,而未思量其害。

7.     歷史研究很重要。

8.     避免道德風險方式,股東主動防範、政府有效監管。

9.     葛林斯班賣權:讓政府成為最後承擔者,如同賣了一個免費賣權。

10. 可以思考影子銀行問題。

11. 貨幣經濟下,原先最好的運作方式是讓銀行成為最後的承擔者(最後放款人),而不要把政府捲進來,讓金融機構可以發揮穩定力量,這在1907年美國尚未有FED前,Morgan就扮演過類似角色。可現在的金融機構,往往是危機縱火犯,這就是問題所在。

12. 貨幣過剩產生信用槓桿的誘惑。

13. 政府成為最後放款人及投資人。

14. 危機可能因應方案:薪酬、商品、信評機構等都需要改革,可人心往往因自私而抗拒。

昨看完了韓劇「善良的男人」,後來發現自己還是比較受到角色的影響,而非被劇情所吸引,可能現在多數的劇情都沒辦法有太多突破,能夠期待的只有那種用個人魅力產生了一種吸引力,或讓人有繼續下去的氛圍吧。

唯有戲劇,能夠創造出一個完美性格的人,他可以是「我可能不會愛你」的李大仁,「失戀33天」的王小賤,又或「善良的男人」裡的姜馬陸,太多的完美性格呈現,反而讓人產生了一種不現實的錯覺。不過因為現實多數煩悶,為了降低枯燥感,把自己拉離開現實,或許這就是戲劇少數的功能。不過要小心過於重複與極端的劇情,扭曲了對現實社會該有的正確認知。

最近耐性不夠,不少書、戲劇都是採用1.3-1.5X速度快轉,有量無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