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小說如果是近幾年的作品,可能會覺得內容提及的交易稀鬆平常,但這可是1995年的作品,有意思了,可推論出作者應曾是個優秀的交易員。
1990年代是科技泡沫的時代,也是許多避險基金的機會與風險所在。最著名的外匯之役是1992年英鎊大貶,Soros這個金融大鱷正式浮上台面。最著名的學術光環在1998年殞落,LTCM的故事在「天才殞落」中有深入的描述。而曾經規模是避險基金中數一數二,羅伯森的老虎基金也在網路泡沫中收起來,當然還有一些小插曲如尼格霍夫1998年在泰國賠個精光。這年代有著許許多多衍生性商品跌跤的歷史,信孚、寶鹼、加州橘郡等、還有李森的霸菱事件。史上股市護盤最成功的故事在香港發生,港府連同中國在1997~1998年與投機客的對決非常精彩,其實並沒有分出輸贏,香港抱回一推股票,成立的一檔基金存在至今(沒賣之前都不能論斷輸贏)。這年代還有個趣事,鄭少秋主演的大時代連續劇很紅,秋官的反市場指標還讓外資撰寫報告,明白指出鄭少秋每每新連續劇推出,就是港股短期的熊市來臨。
小說內容比預期精彩,對交易員有很多正確觀念的描述,還有應該具備的人格特質也多所提及。我很喜歡以下片段:
*千萬不要忘記,總有一天,你會瞭解觀望有多重要。
*以為釣到的魚為乖乖就範,沒想到一鬆手,魚就翻身一躍,跳到海裡游走了。越得不到的,越是最好的。
*金融界是個殘酷世界,只要離開一個月,就會變成浦島太郎。
*世界有多少人,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、價值觀,每個人對不同感到滿足。
*操盤的人都曾體會過面對不動如山的市場所感到的那種焦躁,無論手腕再怎麼高超的交易員,也只能無奈。市場有波動,才有賺錢的機會。
*在這裏不需日本公司那一套謙虛態度,客氣和謙虛在這裡完全派不上用場,如果不發表意見,就很難混下去。不主動發問,只被動的等待,誰都不會教你。相反的,積極發問反而能贏得尊敬。
*自信滿滿的交易員總是力爭上游,努力推銷自己,尋找更加肯定自己的工作。
*人生就像賭博,是買、賣,還是觀望?
*有一大段在談交易員內心面的對話,我將之簡言成:真性情、需找到克服心理恐懼的方法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、拋開猶豫、學會放鬆自己….
*必須接觸真實生活,偶爾也必須遠離市場。當保持一段客觀距離時,反而可以看清市場的真面目。市場是人所組成的,人類的有趣程度甚至不輸市場交易。
*書評中提及一個很有趣的真實例子:一個曾經是當紅交易員,在風光時喜歡司馬遼太郎的作品,但在一次鉅額虧損被開除後,開始如飢似渴地閱讀山本周五郎的書。
如果真的有小說中那D基金就好了,這個金融圈就是缺乏這種「學習型組織」,多半都是充斥著代理問題與道德危機的人性醜陋。唯一不喜歡的地方是結局,D基金老闆一方面在市場殺戮中獲利,一方面做著大量的善事,恐怕只有Soros才能夠這般的同時進行,多數只能在操作時儘可能獲利,要大量的捐獻、回饋都是退休後居多。既然是少數,結局就會顯得不夠真實,過於美好。
我想成為投機客,一直與市場奮戰到兵敗烏江,或有幸在財務自由後選擇急流勇退。如果是好的結局就要落實:「不投資、避稅」這真正的守成策略,否則在市場打滾,即便是百萬分之一的失敗率,都可能會應驗那一句老話:「出來混的,遲早要還回去」,李佛摩的結局就是個血淋淋的教訓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