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往往被當時的專注點所迷惑,重看這本書時,對於這點有蠻深的感觸。
至今都是百分百股票的投機者,而之前看這本書又是幾年前,當時債務危機還沒有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,所以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在說所羅門債券業務的發展,這部分以前被我忽略,只針對那些投行從業人業的誇張行徑有印象,這點蠻可惜的,重看後我對這書的評價又高了些。
這書有兩個價值,第一是早期揭露投行從業人員不良行徑的書,這可是1989年出版,但種種投行亂象後來只有惡化,所以資本主義的副作用在金融行業裡得到充分的展現。第二是描述證券化的發展過程,因為1980年代所羅門是華爾街債券交易的一把手,其發展抵押證券的過程有其歷史參考價值。
這次閱讀還是對於內容很多話身有同感,貼色標多達10-20張,而且還獲得了對於債券在1980年後蓬勃發展的初步概念。作者用了兩個例子,說明1940-1970年末期債券市場相當冷門,一是有個債券分析師在某次演講中自嘲,他說「我的工作令我感到失落,,在雞尾酒會上,美女常靠過來問我對市場的看法,可當她們一聽到我是搞債券的,就悄然離開了」。另一是從圖書館中往往找不到Bond的相關書籍。
可是從1980年代起,幾件事情刺激了債市的發展:
1. Fed 開啟利率自由化,伏克爾用調整利率解決通膨問題,同時開啟了利率市場走多的一扇大門。
2. 美國政府、企業舉債大幅增加(雷根時代美國雙赤字惡化,而企業舉債反應垃圾債券的興起)
3. 每政府因要解決儲貸機構危機,增加的稅賦等優惠,開啟了證券化的大門(先是抵押債,後衍生出CMO等)
這個環境的變遷,讓首先成立抵押債券部門的所羅門風光一時,但這件事透露出事物的本質,往往是時勢造英雄,而非英雄創造時代,這從機率來看也十分合理:因為有的時勢(環境的幫助),所以可能會出現聰明的人、普通人及笨蛋三種來從事商品的發展,前二者都有高的成功機率,作者用了句「一切是意外」來說明相關人物的崛起,我十分認同這種想法,還是環境造就人的可能多些。
作者最後面認為,雖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描述,會覺得這類沒良心的投行人員最終一定會自食惡果,其實不然,他們只會變得更有錢,他相信這些人大多會吃得肥肥胖胖、過得開開心心的,這真是洞見。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發展了幾千年,都一直是少數人得益,以前是貴族,現在是所謂高階人員(公私部門皆然)、OO專業人士,要受到報應只有在少數的革命時代,所以講高道德標準,多數時候都是孤芳自賞啦,無須義憤填膺的常對些非公平正義之事過度在意,啥!有沒有講錯? 做自己想做的就可以,誰知未來如何? 就像作者當時離開投行轉從事文字工作一樣,當時看起來很傻,但後來卻對讀者有莫大的幫助,事情往往總在一失一得之間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