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過不少石田衣良作品,這種勵志成為作家的人,作品往往會多元的令人驚訝。石田衣良作品的一個特色,會融入當前經濟或產業趨勢,在「池袋西口公園」系列作品後面幾集,明顯展露出這種傾向。

而這故事,雖以純愛的本質,但還是納入了當前都還是興盛的遊戲產業,一個遊戲的企劃,只為了尋找遊戲人物的身影,會從不禁意發現的女子上,拍攝所需要的動態畫面,原先看似僅為工作,卻因為遇到了能夠燃起內心渴望的人,深切的影響了日後的生活。

每次關於愛的故事,都會因自身缺乏而未能體會那種發自內心的原生渴望,到底會對人造成怎樣的改變,真的可以放棄一切,或毅然決然的拋棄現有的一切,從以前讀珍.奧斯汀的「理性與感性」起,一直有著這無解之題。

故事把惡意併購帶入,並對劇中人物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,尤其是金錢的力量,往往可以瓦解人與人的信任,這點倒是十分真切,能夠秉持信念做事,不在乎金錢的,幾希矣!  正在看的遊記,也感受出旅遊之中遇到了勞動人物往往有著願意分享的熱忱,生活比較優渥者趨於冷淡,往往造成之間差異的,就是經濟環境變遷,讓人的價值觀出現了質變。

雖非勞力的工作者,卻清楚知道勞力付出才是根本,才能懂得珍惜現有的一切,人類過度繁衍,然後自我說服這是一種進步,沒錯是物質上的進步,卻常常是靈魂的墮落。

故事裡有提及,到底會不會根本的改變一個人,往往是事前的自以為能抵抗,後來都多少改變了,不過把主角定位成一少年得志,卻感到這是多麼無聊的一件事,半被迫的去重複成功模式,得到的不是滿足,多數時候是空虛。

當然,如果一直處於空虛,就會把純愛故事帶入一個死胡同,這可不是歐美還算能接受的硬漢型人物,所以最後還是流於老套的,利用面對死亡來檢視,誰是最愛自己的人,當下不怕死,就是真正的愛嗎?

書中有句話,「人在某些地方實在太墮落了,必須要傷害他人才能獲得幸福」,在一個非伊甸園的地方,這道理應該是時時存在的,即便不少善良的人後來選擇犧牲自己讓別人獲得幸福,這也產生了傷害,只是從他人,轉到了自己。

另一句,「當到達虛擬世界的極致時,又會回到真實的世界」,這只是物極必反的道理,或許有些沈迷網路遊戲的人,沒日沒夜的神遊,最後不幸暴斃,又到了真實的死亡這一面了吧。

人的感想往往受制於當時的心境,多於外物給予的真實感觸,譬如這小說其實普通,卻當下興起多少要寫一些想法的念頭,然後寫了這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