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說看完上冊後,認為這本書不好,但是總是會對於涉及政治就會有黑暗面,不能不感到憂心,還有商人的過於現實,把輸贏看的過重,使得不擇手段是一種必要條件,即便作者用個受過艱辛的人當作主角(11年的西伯利亞牢獄生活),還是不能免俗的捲入權謀中,最後也算是間接害死了好友(這雖是意外,卻不能說沒有道義上的責任),人真的一定要這樣才能生存? 這看似不得不,其實都是有選擇的,如同戰爭一樣,最好就是不要興起戰爭,一旦作戰,最後僅能流於勝敗之爭,道義僅能放兩旁。

 

把戰爭思維應用在商場上是絕對適用的,否則孫子兵法不會成為一種多數地方都適用的工具,其實任何思維歸根究底後,剩下的往往是人性而已,故說穿了就是懂不懂人性,能不能運用人性。

 

第一冊最主要的戰役有兩個,第一個是艱辛的牢獄生活,但這時候有太多的被動性,而且這是百分百受制於人的,戰俘還能夠有多少策略可想,除了比氣長外, 就是賭上命運了。當然這時候最大的支持力量就是「希望」,總是不到最後關頭,不輕易倒下,這是一種倖存者候選人的必要態度。第二戰就是軍機的採購,當中牽涉過多的利益,而最大的力量只有關係與能給予的利益,最後動用了不少官員的權力,還有總統的信,與不能少於競爭對手的暗盤回饋(包含獻金、回扣等),才能夠取得勝利,無怪乎如同國內的「法拉葉艦」案,許久以來不少人信誓旦旦的喊出不惜動搖國本也要查明真相,但真相今安在哉?

 

第一冊看不出主角壹岐正的能力,只看到人脈關係的運用,這是多數人最仰賴的武器,沒啥特別的。我比較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壹岐的負面性格,工作上的不如意也會試圖轉嫁給妻子,又對於昔日長官之女有著淡淡的愛慕之意,這讓這個角色更能夠符合真實人生,這是多數人都難以避免的,我度量自己也不太可能例外。

 

人性中最珍貴的,是一個堅守道德正義的核心價值,在這上冊沒有太過顯現出來,一度在牢獄生活中試圖的彰顯,卻還是免不了因為工作而再度的染上了五顏六色的大染缸,想要自清除了收手外,沒有更好得辦法。我認為百萬中也難有一個人,可以出淤泥而不染,畢竟忍是一時的,但現實是永久的。

 

好看的小說元素就是存在內心衝突的,藉由各種衝突去發展很多可能,讓讀者即便有著年代的距離(這是1970年代的作品),還是感覺與當前社會沒有過多的落差。最令人又愛又恨的,就是那種不得不的內心糾結,理智上告訴自己這樣做才是服庸「適者生存」,卻不時的產生了道德上的愧疚感。可怕的是,當愧疚感消除的當下,這世上就回出現狂人,多數罪犯與強人都有著這種性格,可是沒有人能夠永遠堅強下去,如果還存在人性的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