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亞股突然盤中跳起,連美國期貨盤也跳起,納悶是什麼消息造成的,盤後看到了這個煙霧彈,「重大突破!歐洲推一體化金融監管機制,大幅提振市場情緒」,又是以機構或組織來呼攏,完全沒有實質的解決辦法,但是市場就是不理性買單。

明明現在就是德國抵制不以債養債,不願意成為未來歐元區最大的債權國,而財務困境國的財政樽節又不夠,看起來完全無解,一堆領袖、財長會議都是個屁,還會相信這種無聊的說法,唉!

我反而注意的是,美股盤後 RIMNIKEFord的財報不佳導致打跌,美國企業也開始面臨獲利壓力,這才是重點,看來美國第二季財報要小心以對了,開始要從多數優於預期的順風,逐漸轉為開始不如預期的逆風。

看到一些人的都認為德國應該負起責任,畢竟歐元區他是最大的得利國,我覺得這樣講並不公平。德國確實因為比較利益關係,成為貿易上的出超國,可是與亞洲這些出超國一樣,這些看似賺到的錢,其實都沒有真正回收,很多還是被迫持有歐元區政府債券(譬如歐豬國家),與亞洲出超國被迫持有美債都是一樣的。如果得利的一方就必須負擔起義務,誰願意付出,這邏輯一點都不通。

這週開始回歸投機的正常,因為意外的持股表現告一段落,剩下的都是個人的風格,慢吞,譬如今天多數持股病厭厭的,彷彿與指數百點以上漲勢是兩個世界,不過是因為持股金額還不算太低,多少分一杯羹,才讓損益持續向上走。老實說,七月的行情我至今一團朦朧。

反正當前持股還不到3成,可以從容的調整,這或許是低持股的少數好處之一。自己想一下台股歷史上的大行情時段,民國70年代年紀尚小不可能參與(第一次萬點行情),80年代唸書沒錢(科技泡沫下的第二次萬點行情),90年代一開始沒錢外,還被93年的兩顆子彈傷害過,資產累積進度緩慢,一直到90年代後期才開始慢慢的有資本累積的一些小成果,可是老實說最近一次多頭92-96年,只有95-96年才算開始上軌道,後來都沒有比較長期的多頭了。區間行情要硬拼,還要看看自己八字夠不夠硬,否則這2-3年很多股票還是會讓人輸到脫褲子。

每每看到許多人付出勞力在維持生計,從事投機者就多少有些內心的愧疚,不僅本質是不勞而獲,而且過多的投機還往往是金融危機的起因,這點是想成為投機客的我,時時會警惕的事。雖自認比不上前20-30%的那些好野人,可是又比半數以上的人生活過較為愜意,只要能夠過半,都不能再埋怨了。

一年又過了一半,剩下的日子呢? 我想金融市場持續會這樣動盪下去,哪一天真的要好好想想,「我在廢鐵十年的生活」之類的事,應該亂有意思的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