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常見的習慣,在廁所裡閱讀,很多人看的是報紙,而我只有書而已。通常看一些很輕鬆的書,譬如之前還看人二雄的散文小品等,但這近1~2個月放了一本不是這麼容易看完的書,書名是「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」。
這本書總幹事也很推薦,給個五星,而我認為值得一看的地方是在於,開拓原先個人狹隘的視野,去瞭解醫生這行業的一些心裡面想法。這是親身經歷的陳述,並非想要探討醫學道德的白色巨塔故事,其中還探討了美、英的醫生處理事務的不同風格,我不會因為看過以後對於醫生增加了尊重,因為如同作者所言,多數的醫療判斷都有太多經驗與主觀色彩,也涉及太多無奈,以致於最後多少都帶著一些冷血的成份。
我想,作者想要闡述的是,醫生與生俱來的人性面,一開始會過度在意病患,漸漸的因為忙碌與有效率的處理事務,不得不選擇一些不盡完美的決策過程,這與多數人處事方式的進化相雷同,以自己來說,從少不經事的謹慎,到了後來真正有大金額輸贏時,慢慢的打破了一些既有的束縛,也被導引到不在過於重視自認為的小事身上,這樣的行為模式一定是帶著缺陷的,不過這種缺點我希望能夠用效率的補強,只要修正、校正能力與速度夠,這並不會成為致命的弱點。
把人想的太好或太壞,其實都不是好的切入點,像我即便偏向「性惡」思維,也同樣的認為人類同時被善惡思維交錯,往往在選擇當下時,才會被動機驅使偏向其中的一邊,只可惜現在民風不淳樸,使得偏向惡的選擇多了一些。而身為醫生也是如此,如果沒有其他的不當誘因驅使,我相信多數的人都還是本著「濟世救人」為樂為目標,只可惜近墨者黑的影響,讓現在逐漸轉向為「賺錢至上」。
科學發展之便,往往會過度的想去扭轉乾坤,以為人定勝天,可是醫療發達在延長人壽命的同時,也讓很多人的延壽多數在於苦難中度過,到底好死還是賴活比較好,這是沒有定論的,我是比較偏向前者,這是基於自己認為當前世界人口過多,勉勵去挽留一些痛苦的,還不如把資源放在那些新生的培養,只可惜多數的教育二二六六,培養也容易成為慣養,才會有「虎媽的戰歌」那種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,很多看似成功教育,有時候只是巧恰符合孩子的性格而已,巧合往往比適合多得多。
後來慢慢發現,原來很多人想做這波,只是想要吃政府基金進場前的豆腐(這也符合一開始拉金融的模式),而非以對後市的展望為基礎。固執與保守的性格,弱化了調整的速度與能力,因此不容易拋開既有的思維,轉而去迎合當前市場的方式,最重要的環節是,永遠不知道當前市場模式能維持多久,一直在變是否就是一種好的模式?
昨天還遇到房東在計算水電瓦斯費用時,往往都過於隨性,並非以合理性出發 。譬如我剛換了房間,也沒有先抄獨立電表,而且竟然用4-5月的電費想要收當前可能的冷氣費用,可是我是連插頭都拔掉的人,怎會有冷氣費用。後來詢問後才發現,之前都是這樣亂算,連前房客離開前都沒有把電費算清楚,也不想與其多爭執,對於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太,能夠強求什麼呢?
自己也有些苦惱,如果這種盤勢延續,今年可能就要報廢了,很確定的是自己虧不了大錢,但賺不到錢對於投機客都是一種莫名的壓力。只能期待,早日脫離當前這種過度的Momentum走勢,自己才能多些勝算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