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重看「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」,試圖以書中提及風險的相關專篇三章,摘要作者的想法,及自己的相關認知。 這次想強調,重看感覺比第一次略好,仍欠缺作者前言的期待,書中8-9成以上內容對我並無新意,舊酒並非不香醇,而是強化相關認知的一種媒介。

作者認為投資的風險評估重要,基於三個理由(這想法蠻無趣,文謅謅的)

1.     風險是不好的。

2.     風險是報酬的一種相對代價,潛在的報酬與承擔風險構成一種平衡。

3.     風險是衡量報酬結果的重要因素。

作者不認同「風險高的投資提高較高的報酬率」,因為這想法會誤導人以為,想要多賺錢,就必須冒更高的險,這也是對所謂的「資本市場線」的錯誤認知。這確實是多數人的迷失,因為風險較高,僅意謂著:

1.     期望報酬較高 (只是可能的好處)

2.     但,有時可能出現低報酬,甚至虧損 (同時存在可能的壞處)

作者認為要定義或量化風險,是不容易的,可學術上卻僅因為計算方便,以波動性作為代理變數,然波動性可能是風險種類中,最不要緊的一個。最重要的風險,就是賠錢的可能性。

風險不見得來自基本面的薄弱,太過正面樂觀的心理,反而提升了風險。>>簡言之,過度上漲就是風險的來源。

如何衡量風險? 作者認為風險衡量不過只是個看法,量化標準並不存在。引用了「證券分析」一書所言「不同種類的投資和發生損失的風險之間關係,完全無法斷定,而且隨著情況的變化有很大的變動,無法用確切的數學公式去表示。」

總歸一句,事前觀察,風險有不小部分是主觀、隱藏和無法量化的。

作者認為現在的量化技術,如風險值等,這些方法得到的成果,永遠比不上一流投資人的主觀判斷。量化之後,本來不該輕信的說法竟往往有了過高的權威性,這使我們陷入麻煩的可能性大增。

作者引用了塔雷伯的「隨機的致富陷阱」一書中,「另類歷史」的想法,說明了「過程」往往比「結果」來得有意思,因為結果很可能只是幸運罷了。

作者總結的風險瞭解與認知,投資風險在事前,大體上是無形的,原因是:

1.     風險是未來的不確定性

2.     預估往往僅以歷史的常態為本

3.     結果往往比事前最壞的情況更糟

4.     禍不單行而風險往往接踵而至

5.     人類高估自我能力

6.     錯誤的以為承擔風險是賺錢的主要方式

以上林林種種的摘要了作者對於瞭解風險的想法,老實說,很多單一想法都很正確,但集合起來卻模模糊糊的,到底風險是什麼,怎樣才算瞭解風險,以下是我的看法:

1.     因為風險不適合量化,亦因事、因人而異,故想要有單純、簡單的定義,根本不可能。或許在投資(機)裡,可以如同作者所言,把風險簡單解釋成「賠錢的可能」就好。

2.     如果瞭解量化風險的潛在問題,就會知道寧願模模糊糊的說「可能性」,總比被過於簡化的確切數值呼攏,來得安全的多。前者因為不明確,內心潛在的擔憂不會消退,後者卻以為能數字管理,反而犯了過度自信的誤謬,驕者必敗。

3.     同時評量「過程」與「結果」,會對風險有更不同的認知,才能體會「另類歷史」的意涵。

說了幾點,依舊不著邊際,所以瞭解風險真是一個只能夠意會,難以言傳、文字傳的事,我十分推薦去看塔伯雷的「隨機的致富陷阱」一書,記得幾年前我還送過這本書給好幾位朋友,可對方應該不瞭解我為什麼喜歡這本書,這本書比後來讓塔雷伯身名大噪的「黑天鵝效應」,有意思的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