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談管理名詞,只針對上週五晚間去健身中心,對方業務推了一個很爛的銷售方案,心裡想著如果是我,會用什麼方式,行銷自己?

對於健身中心而言,我這種一個月幾百塊,或更甚者一個月幾十塊的會員,實在是一種雞肋,食之無味,又無法棄之。

爛方案內容為,若要新增一個據點(我現有六個點可用,單點平均約1百),月繳將從幾百跳升至一千多,如果包含整個北區10幾個點,月費為1688(幾個月前說全省20幾個點月費2千多),還要另加一筆手續費3千多,試問這種方案有誰會願意。

在我心裡,行銷有兩種,感性行銷與理性行銷。現在多數銷售手法主要以感性行銷為主,就是營造出不買可惜(惋惜心理,房市、金融市場常用)、不買遜掉了及別人都有(比較心理)、對自己好一點(情感訴求)、強迫推銷(恐懼感)、置入性行銷(潛意識)等等,這不是我的擅長。理性行銷主打合理、划算,以確切的計算,說明方案的可行性。

如果是我來出主意,目標是從雞肋儘量擠出一點油水來,理性方案有兩種:

  1. 1.       單點增加費用,每月300-500。新增點只是想圖個就近方便,不太可能接受比原先支出超出太多,即便是幾百塊,已比現在每月付出達數倍(幾十元的會員),或超過50(我這種)
  2. 2.       針對會員販售單次使用券,定價在50100元兩種,以套券方式出售,一本1020張。50是針對我們這種雞肋會員,100是針對一般會員。收入可用利潤中心方式計入使用點的營收,維持現有的單點為主的營運模式。不太可能更低價,因為去使用公營的運動中心,一次也要50元或更多,且低價本來就不是健身中心要追求的方向,賣單點使用券只是在現有會員基礎下,設法增加收入之目的而已。會有兩種價差,主要是考量機會成本,雞肋會員因心理帳戶的數值太低,如果定得過高,恐怕過不了心理帳戶那條分水嶺。而單點會員原先繳費就貴,或許還可以針對熱門據點做差別定價,把單次費用提升到150

當然,如果可以包裝成感性行銷,或許可在定價上更激進,可惜已是常參與者,早就對健身這件事有既定的想法,不容易被花言巧語說蒙蔽,由此可知,感性行銷適合主打無知、意志薄弱者,理性行銷主打有定見者。

雖自己偏向理性,可還是難免會被感性吸引,這就是現代行銷的可怕之處,彷彿希臘神話裡的女妖,在茫茫大海中唱出靡靡之音,讓人茫然的受到吸引,最後中了套。

自己克服感性行銷的方式,除了長久節儉的習慣已不自覺的產生抗拒力,另外就是少帶錢出門(常去的消費地方許多都不能刷卡,如二手書店),還要去領錢的不便,也會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另外就是少逛街、多宅在café(或宅在家但不能看購物頻道),眼不見為靜。

可,很多人會這樣說,活著不花為了什麼,生存還有什麼意義?我的回答是,現在不太花不代表未來不花,另對自己而言,不太花有個較深層的意義,在尚未財務自由前,為了保有「自由選擇權」,需要儲備足以安心的後盾,收入不可期,只好針對可控的支出下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