勇於任事值得稱許,可世間道理,卻往往非多為貴,而是多不如精。
身處金融業,看到現大掌櫃,打著開放的旗號,想要活絡股市、想打亞洲盃、想儘量開放商品等等,孰不知美前 FED主席葛老也是相同心態,在位時確實因開放博得美名,可才數年後,美名看起來已成空,倒是多了不少釀成金融危機的惡名,Why ?
自由經濟已是市場主流思維,尤其對學究、僵化人士更是牢不可破,然自由開放有其好處,壞處更不少,如果市場是無效率、缺乏公平正義,自由只會把市場帶向邪惡的彼端。
為什麼台股即便開放的當日沖銷,成交量卻不見大幅攀升,最近市場偏弱之際,反而大幅萎縮,這現象再正常不過,試問參與股市的最主要動機是什麼?不過賺錢二字,一旦不容易賺錢,或反而有虧損風險,自然冷卻如氣候走入秋冬,硬是多加干預,多數徒勞無功。
什麼時候股市會再度風生水起,另一波期待與貪婪再興。
開放商品、想參與國際市場同樣不知所謂,如果連最基礎的商品都賺不到錢,開放只會死得更慘,試問如果連居住、最熟悉的當地股市、房市都賺不到錢,想在別人的地盤上獲利,不啻是痴人說夢。
鮮少是先採多元化而成功,多數都是先專一而成,後因想擴大市場,或減緩競爭壓力,或想掙脫專一走下坡的窘境,才去選擇多元化,往往後二、三種最多,原來是不行才走多元化,難怪後來失敗的機會不減反增。回顧台灣,多少傳統產業走向高科技、生技,成功者鮮矣!
已可預言式的看到開放的結果,成功機會低,惹一身腥機會高,可越是長期徒勞,越是趨之若鶩,只為了那短期的假象,看似機會增多的海市蜃樓。
即便是南韓那種傾國家之力扶持大企業,這幾年大企業也開始出現了瓶頸,碩大就是美,不過是舞文弄墨的花樣,重要的是,誰能夠克服變大後,組織僵化而形成了體制性阻力(官僚)?
為什麼後來我鄙視多數的政客、學者,其實是鄙視所謂的官僚、僵化心態,一旦走入了這死胡同,不是幸運成為既得利益者,或成為只會成天抱怨的底層,鮮少有其他結果,前者成為進步的阻力,後者成為亂源的基礎。
唯一的多元化機會就是,強者恆強,先做好一項,再往下一項邁進,利用前者作為Cash Cow,為後者發展的基礎,即便後者進度受阻或失敗,也不會造成讓企業,甚至社會、國家崩塌的的那根稻草。
只是,這世間往往不是這樣在運行的,因此,起伏循環變成了常態,莽撞的多為往往種下了禍根,又因當局者迷、劣幣驅逐良幣,走向線型作頭後的修正,勢難避免。
什麼時候開始大幅度修正(社會崩塌),有生之年很有機會看到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