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操作方式不適合多數人,但同是過度交易類型,自己能體會作者的操作思維。

 

 

重閱這書,比幾年前更有感觸,但也深深了解到,這書後來不暢銷的原因,畢竟這種積小利的操作模式,沒有對投機有一定野心、企圖者,太過於忙與盲,多數人很難做到。

 

作者動力是生存壓力,我的動力是追求成長。

 

作者四十多年操作過千檔以上標的,我統計過去十年操作的股票、Cb也近千檔,同時數十檔操作為常態。

 

差別是,作者的盤感、勇氣遠勝於我,運氣也應勝於我,故成果亦遠勝於我。

 

自己沒一絲忌妒,只是在思量著,作者在書中提及不少次短期數百萬、數千萬獲利經驗,可總成果卻沒有太驚人,自己推測,除了近十年作者保守讓多數時候持股比重低於三成外,過去不短的一段時光裡,作者應該也有不少慘敗經驗,只是沒在書裡分享出來,否則成果肯定更驚人。

 

我其實比較想知道失敗的經驗,我想著,只要能夠減少錯誤,自然會讓好結果機率提升。

 

而作者舉太多過於早古的經驗,民國七八十年那時的大環境至今差異太大,很多瘋狂情境很難重現,話當年勇很好,可距離感也多,如果能只談千禧年後的經驗更好。

 

簡單說,作者的操作主軸的就,追逐強勢股、淘汰弱者,加上個人盤感與經驗帶來的價差獲利機會,雖書中沒講,但作者年輕時一定更衝,才會有幾天數百萬、數千萬的獲利可能。

 

作者最值得效法的地方,是持盈保泰的思維,後來低持股更是立於不敗之地,這點自己未來一定要時常提醒自己,曾經一點都不重要,最重要、最要緊的是能夠保住多少曾經,不讓曾經只是曾經

 

作者的操作模式不適合多數人,所以如果不是重度閱讀愛好者,單純想吸收些許經驗,那怕是一丁點都好,這本書建議有空才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