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事近兩周常感冒,自己也在邊緣走著,常自我提醒,健康永遠排第一位。

 

 

上周四五喉嚨就癢癢,入周休轉痛,這兩天都採自我抵抗著,還打算不怎麼辦。

 

這兩天看一本日本醫師寫的,有關抗癌資訊書,對當代醫療不信任感持續增加。雖不會聽單一方面言論,可這類法不是第一次看過,依邏輯思維來判斷也合理。這部分會再強化資訊,設法建立一個自己尚未推翻前,對於癌症等疾病因應之道的基本思維。

 

書的大要是,以該作者行醫經驗,決大多數癌症是不要動手術,或用化療或抗癌劑,採自然對抗可能活得更久。我過去看過癌的歷史書籍,對抗癌發展不具信心,人性貪婪面更糟,讓人接受不必要醫療,已是當代醫療一個沉重的問題。

 

這也是我不喜歡吃成藥的原因,如果可以,不是身體難受的要命,會選擇自然對抗。

 

誰又知道,這論調正確?

 

追求知識的目的,就是要打破成見,或打破多數人的觀念。多數知識來源都可能因某些目地被操縱,或被不當利益者影響著,我這類不相信群眾智慧、懷疑論者,必續持續增加、更新資訊,建立自己相信的知識,定期遺棄那些不合理、有問題的群眾觀念。

 

如【法不責眾】觀念,如果群眾缺乏智慧,並容易走向群眾暴力,如何採用這種觀念,故早該丟到垃圾桶去。

 

這兩天看的一本【金融的智慧】,用文學或音樂等方式來說明金融概念,這部分挺有意思。美中不足的處,作者是金融學者,偏向袒護金融,最後一章節還想平反許多人對金融的負面印象,卻拿不出啥好理由,單單說著許多金融概念立意良善,說著要如許多文學、故事中那些好的榜樣的方式來活著,這類說法太弱、僅訴諸道德,無法解釋為什麼金融特別容易吸引壞蛋(逆選擇、代理問題等)

 

作者一些金融概念的理由或解釋與我個人有不小差異,例如,我不會用代理問題來解釋人類親情之間的關係,這種關係比金融概念中常見的代理關係更複雜,多了親情這種不易單純用理性可解釋的部分。另,我早已不用Beta來說明風險,要找人生中的負Beta來分散風險這種想法對我而言,僅是部分正確,無法真正降低風險。風險是,真正了解風險所在、做好事情選擇的話,集中化並不會增加過多風險,分散效果也不顯著,往往都是因為無法做好了解風險、做好選擇,採用分散才會有效果。

 

繼續批判性思維的活著、閱讀著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