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翻王浩一【孤獨管理】,有關一個人、孤獨、寂寞等內容散文集,總想到自己。

 

對【孤獨】、【寂寞】有何不同,作者引用其它作品或作家的解釋或解讀,我沒有太認同定義,可能從許多年前,不再想對多數事情給予定義,想怎樣解讀可與時俱變,主要動力來至遺忘,多數會忘,毋太上心。

譬如作者提到日劇【長假】,記得看過小說、日劇、聽過原聲帶,可笑的是內容依舊遺忘,原來這是女主角因遭遇不好的事(失婚、失業),友人勸其何不把這當成上天賜與的長假?

想到這,沒執著定義是對的,想法會變,記憶會淡,剩下什麼無可得知。

當下先這樣想,孤獨是一個人,寂寞是一個人感到孤獨的不愉快感,後者涵蓋性強。

想要能一個人,自我相處不可少,作者引用南宋陳直的【人生十樂】,或許可從【讀書、談心、靜臥、曬日、小飲、種地、音樂、書畫、散步、活動】找一些寄託,其中有些重複感,但找個寄託是必要的,一旦心無著力點,容易陷入茫然無措,或還可能失去生活慾望。

千萬不要把寄託放在人身上,有99%以上機率肯定是情緒勒索,束縛別人同時也綑住自己。

作者引用余光中語,【私德猶如內衣,髒不髒自己明白】,這是指明眼人,盲眼人看不清自己,更看不清別人。

如果看得清自己,也容易找到自我獨處方式,或許回歸是一個選擇,如【莫忘初心,方得始終】想法,尋回一些曾經,把過去與當下做個連結。

閱讀已是自己主要獨處的型態,這時作者引用蘇轍【少年讀書無甚解,晚年省事有奇功】來說明人的閱讀進步,但依舊僅適用明白人。有多少人閱讀有著深刻目的性,名為工作、研究、分析,一旦有得失心,很容易最後失去閱讀這個好伴侶,人事物皆然。

好像不引用古語會遜掉,作者也引用【君子慎獨】、【見欲而止為德】,論語或老子內容多數已讓自己信服,但這也是而立之年以後的事,之前這類內容多以為是舊而無當。

人肯定會變,只是需要契機,零與一的分界。

或許會一直一個人,無業日子更是這般,只剩無開口的文字呢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