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算是「獵鷹計畫」的前傳,以日本泡沫經濟後,銀行業、企業遇到困境為環境背景。敘述著銀行從業者(芝野、飯島等)、私募基金從業者(鷺津、琳等)、企業擁有者(花井、松平等)與政府官員之間,如何因為利益與生存,去爭取自以為是的人生。

 

從這種以現實人生為背景得故事,能夠得到的是強化自己的處世之道,可以思考不擇手段去追求利益的人,是不是真正的有益於社會,到底是禿鷹(以食物分解者而言,這是有益於社會),還是吸血的寄生蟲(以傷害別人為獲利的來源)?

 

當然這不會有答案的,如同故事中的鷺津,自認為是禿鷹,所以想要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正義的推動者,但是為了達成目的的各種手段,很難真的去說其行為有多正確。人往往都是在善惡之間遊走,如同看似正義的芝野,也有過去年少時為了展現能力求發展,在船場以現實的考量去逼迫企業的行為,到底現實主義是好還是不好呢?

 

回想自己,第一份工作多數時間也算是個現實主義,也會請同事離開。可能因為沒有獲得相對成果,故後來慢慢的轉為比較用整體利益來考量。譬如以往的請同事離開多半帶著一些私心(可能只是老闆的劊子手),而現在完全站在怎樣對公司比較好的思維出發,故即便結果相同,但其驅動力是完全不同的。會有這樣的轉變,可能是在曾經失業的幾個月內,有好好的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當前的道德與價值觀,故從現實主義者,有點轉形成為社會主義者。

 

不論是併購或投機,各種工作都多數都需要有禿鷹的性格,那就是必要時仍必須有所犧牲才是。以企業為例,如果要再生成功,往往要捨棄以往的一些舊包袱,但絕對不是像歐美那些自肥的經營者的思維。要能夠分解事物成為無害的物質,個人如何轉化就是一個關鍵,而故事中鶩津最後想要幫助帝門飯店就是有一些這樣的考量,當然不能說其中沒有夾帶些個人的情感因素。

 

捨得說來容易,執行上卻十分困難,要把所有的前期投入都轉為沈沒成本,肯定會有所不捨。面臨選擇,我不會用成敗來區分,而是用是否能承擔來分好壞,有Guts承擔一切後果的就是好,反之就是壞。

 

好的故事不會告訴讀者怎樣才有最佳解,如同故事主角鶩津到底是要追隨著興趣(音樂),還是要朝擅長的事去發展,這往往沒有標準答案。或者以現實考量,其音樂的前途黯淡,而從事金融的錢途璀璨,就會以為後者適合,這都是後見之明,做事後諸葛還不如不說比較好。

 

我想用李立群過去的知名廣告台詞,演什麼、像什麼,來自我勉勵,做任何事都要維持一個基本的水平,然後勇於承擔事物的任何結果,這就是一段不致於虧欠的人生了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