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一直有提到自己在重看「金融怪傑」與「新金融怪傑」,最大的收穫是,閱讀這類重視交易紀律的書,可以讓自己把風險意識更加提升,才不會如同今年至今陷入比較大的虧損壓力,這可是5年來都沒有過的事(連2008年都沒有,2008年是敗在5月去做了錯誤的CB才開始的)。

 

我並無法從這麼多不同操作風格的人身上,去綜合出一個最好的交易策略,自己也認同部分訪談者的觀念,適合自己個性的才是最重要。還有一些追求生活與交易平衡的人,這些一定是自己未來想要效法的方向,投機不過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而已。

 

「金融怪傑()」中,Seykota說了一句蠻有意思的話,「每個人都能在市場上如願以償」。多數人看到這句話一定會很不認同,畢竟市場讓很多人受到了傷害,但是如果從市場提供刺激,讓參與的人有了遊戲的空間,我想這樣的話就十分中肯了。自己認為,如同號子裡一些年紀大的爺爺婆婆,如果不涉及大額的輸贏,這種金融遊戲的小額賺賠,應該會對生活帶來很多樂趣才是,對於避免老人痴呆也很有益處才是。

 

自己投機至今不算成功,主要的癥結點在於,我走的是中庸之道,重視短期的動能交易,必須做好嚴密的風險控管,避免重蹈「李佛摩」的覆轍。而重視基本面而想要好好顧好少數的籃子的人,向下大幅度承接反而必要,只要對自己的持股深具信心的話。這兩者的行為模式是很衝突的,而我卻兩種特性都有,所以走了個標準的中庸之道, 壞處是不開快車自然沒有短期致富的可能,好處是除非金融市場崩潰(貨幣成為廢紙),否則我不太擔心自己會陷入多大的危機,怕死的人總是會為自己留下後路(青山)的。

 

這類的書自己會看的比較慢,主要同時在思考、反省自己的一些問題,當然這是無法真正的改變當前的困境,卻可以有些微的改善助力,譬如在目前自己認為會陷入盤整的格局中,把交易部位縮小是一個比較適當的做好,先避免犯錯,再去尋找機會,我想市場最迷人的地方就是,永遠不欠缺機會。

 

如果不要危及生存問題,自己真的很建議,多數的人都該來市場上玩玩,市場是最好、最現實的老師,可以在短期就狠很的告訴參與者,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生態。我學習到的是,這是一個「只要會抓老鼠就是好貓」的環境,可以獲利的方式成千上百,可以虧損的方式更多,只要能夠不太賠錢去參與市場,我都認為是賺到了,至少親身體會那種小型社會該有的各種人生百態。

 

跟同業做風控的人一同開會,每每都會讓自己感覺多數人都太沒有Guts了,很多事情去承擔就好,沒什麼大不了,何必為了一些文字遊戲在自我困擾,總是希望把事情講的清清楚楚的才能做事,如果這樣的話,也不須要作風控了,畢竟沒有一件風險事件是這樣清楚楚的。

 

整個下午與 顧問和 老師閒聊, 顧問或 老師講的事情,自己多數都懂,但是不是全然認同,理由真的是個性上很多思維暫時已經定型,也沒能知道是否未來會更動,當前的思維只能先假設以現況推估。我覺得 顧問和 老師一定還是把我看成小朋友,很像自己父母一樣,所以不知道我雖然行為上有些固執,但內心可是老成的很,所以很多事情我自己都有在心理先喘摩過,不過老實說,與親身經歷還是有很大的落差,沒辦法一個人很難去嘗試許許多多的事情。即便被說了一些自己行為上的潛在問題,我還是很高興聽到這樣的話,在我心理,只有願意說一些不動聽的話的人,其客觀性才比較可以信賴,這部分字底是很感激啦。

 

 

如果可以的話,每個人都想過的更好,希望這部分自己能夠有機會往更好的方向改變,現在還看不出來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