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週休,蠻多在咖啡店的時間,都看似發呆的想著改變這回事,總覺得活到這會是需重新思考各方面的自己,捨棄、保留、調整、重整、增添些新元素等等,很多事都在腦海裡轉呀轉的。

 

很多人在自己現在這個年紀,都在工作與家庭中奮鬥,為了自我成就的成功而工作超時,或者已轉形成為想陪伴子女成長的家庭成員重心,但這都不會是我這個單身人的生活重心,看到同學的女兒那種撒嬌的姿態,確實讓人蠻感到有著子女是一種追尋式的學習,把兒時已失去的片段,藉由子女的成長中找回來。雖這種映射有蠻大的偏頗可能,但比較空白好得許多。

 

暫時拋開那種短期不可能,回到務實的角度,投機、性格與工作上都是比較切適的方向。

ž   投機方面,原本的模式主要是建築在主要持股的表現上,因這些持股往往佔持股的半數上下。如果每年有幾檔主要持股有所表現,那數字就會呈現出一定的水準,而20062007是這種情況。而2008年是一個很另類的分水嶺,當年度有著一個CB教訓,打破了原先可以接近損平的可能。而後的2009至今,都呈現出主要持股缺席的狀況,0910年至少主要持股少賺但靠著衛星持股的短線操作,維持了一個勉強及格的結果,但今年就因主要持股粉差勁,至今都與損失奮戰中。這種模式問題就在於主要持股能否表現,我是這樣在想:

1.     如果要維持原模式,那如何提升選股能力就是改善之道。

2.     如果要改變模式,則以比較利益法則論之,如何把市場看法轉為獲利契機,與如何增加更多穩定獲利來源,是自己須要突破的地方。

ž   性格方面,設法減少一些已成形的稜角是一個主要的方向,已邁向不惑之年,多些圓融都是好的,只怕改變的時間緩慢而已。幾個方向是:

1.     樂觀up,悲觀dwon

2.     多些主動的人際關係,非增加,而是穩固。

3.     抑制些世故的老靈魂,多些糊塗。

4.     逐步降低勤儉的程度,不會改變,程度上的差別而已。

ž   工作方面,不是想轉回年輕時的積極,而是更想要事少質精。作幕僚的成果就是,即便建議或想法不被接受、採納,重點在於這過程與是否反省建議是否真的符合時機(這與投機用損益結果來檢視自己的方式相同)。此外,想了想,還是覺得即便失敗可能會造成異動的頻繁,但對於年輕人的要求還是必要的,如果有子女的那種不願放棄心態可以引用到這件事來,至少不讓周遭可以影響的人,變得更糟,或許這就是活在世界的另一種貢獻。

 

正在看宮騎駿的「出發點」,一些作者以往的文章內容都蠻值得咀嚼的,舉一個「徵選經驗」的例子,作者在198X年參與了某間動畫公司的新進人員徵選工作,卻沒遇過擁有一望便知的獨創性、天賦異秉的人。卻發現了一個蠻具真實的想法,年輕人往往處在彷彿是個混沌未開的世界中,也許今天很差勁,但可能不久就突飛猛進,需要的只是稍加琢磨的功夫。而作者當時找不到璞玉,心情真的就像淘金場裡的工人一般,也坦承往往免不了依賴偏狹的經驗主義去選人。但後來發現被刷掉的人中,有幾個成為製作班底或工作的主力,讓作者不禁自問,那場徵選到底是什麼呢……   

 

而改變也正是這樣的一件事,只有事後才能看得出一些端倪與好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