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美元圈套只指的是,多數出超到美國的國家被迫承擔美國的債務,相似的,歐元區的德國不也是扮演相同的角色,為歐元區最大的出超國,現在是否承擔其他經濟狀況差的歐元區國家債務,成為當前德國一個艱難的選擇。

從近百年來的經濟發展,發現「由奢入儉難」這個道理,一旦國家會以財政、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,創造出表面的GDP數字成長,人們也習以為常的認為,這種多數追逐非必需品的GDP成長可以無窮無盡的走下去,所以政府也要無窮盡的扮演灑錢角色(赤字)? 很多政府不懂得做「莊家」的好處,其實經濟起伏本來就是常態,尤其在全球經濟因人口過多、資源受限下,轉入低速成長的現在,最好維持財政健全的方式,就是景氣好的時候多抽稅,景氣壞的時候利用好時候的累積來振興經濟,這樣才是長久之道。

不過這個方式的前提是,先要整頓不必要的支出,讓政府的財政負擔降低,否則現在很多政府光被龐大的公務人事成本、負債利息就壓的喘不過氣來,還談什麼改革。但這兩個問題正式當前的困境,因選票不敢動人,因要面子不敢賴帳,否則人都可以重生(債務重整),為什麼政府不能?

正因為無聊的政府行為制約,所以當前的歐元區成為Soros所稱的「債權國」與「負債國」兩個集團。負債國不想重生,而債權國在擔心無窮盡給錢的長期問題,確實要短期解決的方式,就是如同當前與美國貿易的主要出超國作法,被迫去持有美元、美債,也不知哪天這些都會成為壁紙(這樣的雙赤字,政府總有破產的一天),可是總比現在想要立即讓美國勒緊褲帶過活,然後立即性的讓出超國面臨嚴重生產力過剩下的經濟衰退好的多,想想德國最好的方式也是這樣。不過,德國至少是歐元區最強大的國家,所以其有選擇權利(現在正在選擇的猶豫中),沒向我們這些像美國輸出的國家,根本連哼聲的機會都沒有。

從沒有人去探討,如果所謂採用比較利益的全球化,只不過是追逐一個非必需的經濟假性榮景(多數的生產都是非必需品),到底這因為比較利益造成的生產力閒置,及自以為人口紅利過度膨脹的勞動力閒置,最後該如何善後? 我想,全球因為通貨膨脹及錯誤經濟擴張,最後都陷入了一個「貨幣圈套」,總有一天會看到,原來這些所謂的貨幣(或債券)都只不過是虛幻,誠如之前經濟學家所言,貨幣不過是面紗。

因此,我內心也掙扎很久,到底什麼時候要善用貨幣的力量,避免最後都是一場空,不過這個時間點很難掌握。正因意識到這點,我絕對不會成為巴爾札克筆下的著名吝嗇鬼「葛朗台」,因為明知貨幣終成虛幻的面紗,現在只是希望能夠累積到一定金額,在尚未崩解前,足以產生維持生計的貨幣力量,但之前已經說過,現在若沒有工作收入,資產收入的所得替代率仍低,致使還沒能從過度勤儉中解放。

提到這點,就是想說一旦成習,想改幾乎不可能,所以解救過度花費的人,只有持續的金援吧,想要讓世界多些平和日子也只有這招了,所以借錢給美國花的國家,只能繼續下去。而德國雖因國力強大,可是為了避免讓其具備比較利益的生產力無處地方可用,反衍生出另外的問題,我想最後也只能繼續融通了吧。像Soros所說,以政治權謀的角度,把這種融通視為讓歐元區多數國家成為德國附庸之一種必要成本,以維持當前這看似美好國度(歐元區),能夠多走上一段路(10年? 20年?)。

我後來比較厭惡所謂的品牌、創新等思維,主要是多數從事的都是「非必需品」的品牌或創造,鮮少出現改革性的「必需品」創新。如果所謂的品牌、創新效應不過是賣一堆不必要的東西給人們,最後導致多數的政府、人民都要走向破產一途,這樣的品牌或創新真的值得崇拜或學習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