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交量冷卻的房市,一直偶而有股看似蠻傻的力量-壽險業,為了年收益2%上下去買進商辦,更甚者在這前景不明時點,還大舉買素地想開發,完全陷入一個歷史的價格迷思。

昨天還聽到一壽險業高層,說著光把帳面的不動產處分就有一百億的獲利,這說法愚昧、可笑,如果是這樣,老牌壽險公司也可以說用市價把手上不動產處分,會有多大的一個收益,試問現金入袋了嗎? 如果沒有,用沒有定數的市價在沾沾自喜,只顯出自我的愚昧。

很不喜歡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,如果沒能賣出,自以為是的價格不過是想像,對於沒有流動性的資產類別,在一頭熱時可能會比期望好很多,但冷卻的時候,很可能都是有行無市,不正視這個問題,那也沒什麼值得一談。

另,先撇開價格問題,光從收益面來看,2%上下實在無法補貼流動性風險,如果政府公債都有1%多,只為了1%不到就去買入無流動性資產,顯然不是明智之舉,可是壽險業前仆後繼,為了什麼,除了貪婪的期待價格還有上漲空間外,就是自我掩護的愚昧之作,要顯示已經在手的那些不動產還有價值的話,非得不時的去創造一些具一定金額的成交紀錄,這與股票的作價是相似的自欺欺人。

今天騎單車在前往公司的路上,想到多數人不願正視問題,都用鴕鳥心態在度日,難怪沒能夠即時的發現問題,並設法解決,往往都要等到病急時,除了亂投醫外,就是自我催眠現況很ok,如同上述提及的那個高層,還想要以不動產潛在有100億的獲利說法來呼嚨監理者,如果是我是對方,直接說那很好,請馬上把不動產處分掉,換來公司的財務健全,豈不美哉,何必在多說什麼,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說潛在利益有多少,浪費口舌。

不論未來不動產市場是否還能走高,還能夠逆「供需法則」多久,我都認為如果非必需品,最後只會呈現其應有的價值,否則現在不會看到一些大戶開始有鬆動的現象(如之前電子公司老闆等),已經把遺贈稅降至10%引發的資金效應,都沒能夠讓這市場一路長紅,這應該算是一種敗象。

另,不少人還是持續的伸手下去接可能掉下來的刀子,如同宏X電從千元回落一般,誰知道會跌到哪,如果只是打著當下低利率的壓力不大,我想只要不動產沒能增值,這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慢慢浮現的負擔,畢竟很多貸款利率都是先低後高,壓力總在後面才顯現。

先不預測價格走勢,單從收益面來看,相較股市,不少企業的ROE超過10%,現金股息率超過5%,雖說除息並無法帶動收益,但只要公司獲利是穩定的,填息機會就會大增,觀察這幾年都有這樣的情形。兩相比較之下,誰優孰劣,高下立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