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一直有對於非勞力付出,不涉及民生必需的工作有些反感,光用提升附加價值、追求創新、時尚的包裝用語,掩蓋不了實質的無用、假象,人遲早都必須正視在全球成長趨緩後,或言假性榮景結束後,未來的社會真的還需要這種非必需性的服務業?

原先金融業存在,主要是類似古代的錢莊,方便交易媒介的使用,其次才是提供有用資訊的中介價值,可是我感受不出現在的金融業存在的價值,主要有基於幾個原因:

1.     原儲存交易媒介的功能,在Over banking 下,半數以上分行沒有存在的必要。

2.     高階經營階層自肥,導致多數公司經營不善,長期觀察過半數公司無存在價值。

3.     主要以銷售不必需的商品為主,譬如投資型、保險類商品、過度放貸等。

4.     許多從業人員缺乏道德良知,其中以從事金融操作者最糟糕。

5.     整個產業從原先經濟的帶領者,逐漸成為經濟的拖油瓶,光「大到不能倒」這個思維,就夠令人生厭的。

經常以上等種種原因,覺得從事這行業(當然還有很多行業同樣無謂)無成就感,尤其自己最相關的金融遊戲部分,不是靠著優勝劣敗來獲利,就是靠著欺騙、無恥來獲利。除了極少數的長期投資者,多數的金融操作就算幸運賺到了容易錢,用勞心來自我安慰,可是那種類似賭博的行徑,足以自豪嗎?

已經有太多書籍提到,金融投資顧問、管理業者,每年不論賺賠都像蚊蟲般吸取著投資人的血,這行徑比為了生存而吸血的蚊子還差,因為多數人可以不用靠著欺騙、逢迎拍馬活下來,卻只為享受生活,寧願共創一走向墮落的社會。

我想不出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這個負向趨勢,畢竟現處於勞力過剩的環境,想整頓將導致更多人面臨失業,恐怕沒有人有魄力作這件事,而且最該做的是,大幅消減高階主管的薪資,這點有那個既得利益者願意揮刀自宮。

我是帶著懺悔的心,因為不論我能否從金融操作賺到錢,都無法創造出實質、有意義的結果,最多只能先設法讓自己擺脫財務壓力,而後看看能否做一些回饋社會的事,僅此而已。

很認同古人所言,「修身、齊加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順序,可是有多少人是從修身做起呢? 多數都是鼓勵人要做大事、成大業,結果培養出一批宵小之輩,教育失敗該負起很大的責任。

老實說,現在的我一點都不以從事這個行業為榮,但是自己理性還是大於理想化,所以仍依靠著這個行業獲取薪資,還期望能夠在金融遊戲中獲取紙上富貴。我只能做到以下這些事,提高自己的道德標準,至少欺騙、虛偽的事不幹,至少金融操作上光明磊落,無違法、中飽私囊等情事,拿公司錢的一天,都以公司利益為主要考量,而非以高階主管之個人利益為優先,僅能如此,實在汗顏。

恐怕很少人會超脫個人利益上去思考對錯、是非,這正是為什麼最後都走向自私自利的原因,畢竟人不自私天誅地滅,這句話已深深烙落在多數人的心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