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景氣轉差,而且企業開始陸續傳出裁員,那這個新聞「7月餐飲營業額 歷年單月次高」代表著什麼意義呢?
「轉貼新聞」
經濟部統計處昨天公布,7月批發、零售及餐飲營業額近新台幣1.22兆元,雖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1.3%,仍創歷來單月第4高。出口衰退連連,但內需受惠酷暑商機,經濟部統計長林麗貞昨說,「民間消費還是持續穩定成長」。攸關內需力道的餐飲、零售業營業額穩定成長,7月餐飲業營業額336億元是歷年單月第2高。
展望8月商業活動營業額,林麗貞表示,暑假向來為食品飲料業旺季,加上農曆7月,有中元節、父親節及七夕加持,可望再衝高食品、百貨及量販零售通路業績。不過,車市進入淡季及節能家電補助截止,都會導致耐久財買氣下滑。此外,農曆7月結婚對數相對減較少,也將影響餐飲業業績。7月零售業年增3.4%,其中,綜合商品零售業表現最亮眼,以年增7.6%的成長幅度居冠,範圍涵蓋百貨公司、超市、便利商店及量販店;其中便利商店增幅最高,近一成二。林麗貞說,夏日氣溫飆升,鮮食、飲料銷售連帶衝高。其次,由於暑假人潮增加,夏季特賣與父親節折扣效應,百貨公司營業額增幅居次,為7.6%。
其實,從2008年次貸風暴後,我對於人們反應危機的應變能力感到失望。明明未來一片模糊,卻還是可以視若無睹的繼續吃喝,沒看到多少未雨綢繆的行動,這也是當時僅僅製造面出現了明顯下滑,可是消費面卻還是維持在一定水準之可能原因。這行為可能會一直成為一種常態,現在的經濟除了「非到黃河心不死」的慘況外,恐怕消費都會一直維持一個相當的水平,故台灣7月呈現的這還不錯的數字,不也是相似的道理。
另外,多數經濟數據在處理物價平減時,往往會被呼攏,因為物價指數的組成可能與現實有不小的差距。如果物價指數沒辦法反映出今年以來蔬菜水果價格高漲,又或石油價格也維持高檔等現象,我想數字部分也反應著不少物價上揚的壓力,如果消費的物品減少的比物價上揚來得多,整個消費金額的提升也是可以預期的。
第三,季節性效應可以看出一點端倪,這數字比去年同期衰退,代表原先7月就是台灣的一個消費的旺月,因此這個月數字不太差,或許只是促銷活動夠多,以價致量的結果,實際的消費動能可能比數字顯示的要差的多。
第四,所有經濟數據都有一個人口數的迷失,硬想用人數來撐住數字,可是沒料到,這效果越來越差,而且逐漸拖垮各國財政,成為國家債務風暴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總結,2008年的經驗,讓我後來對於零售銷售數據的敏感度大打折扣,意即我認為多數人們已經失去價格彈性能力,變成一個把非必需視為必需,故無法做出一旦未來真的景氣大幅蕭條時,該如何應對的合理行為,。既然失去了合理性,這數據的重要性就明顯不如過往。
我後來只會這樣看消費的數字,喔!不太差,代表多數人由奢入儉難,意謂未來經濟可能走的是緩步敗亡的趨勢,不容易在出現如同1929年那種蠻長期的經濟大蕭條。如果連緩慢敗亡都走到了長期蕭條,那可能非大破大立才可能扭轉趨勢了,而大破大立的辦法無它,毀滅性戰爭是最可能的選項。
因此,對於投機,我後來都沒有像2008年那樣看得那麼悲觀,既然意識到走慢性病的趨勢,那日本經驗就是最好的參考,這個國家就是經濟慢性病的最佳範例。而投機面的應用就是不死,只是不會出現過往榮景而已(只是凋零)。
意謂,現在的消費數字,在我心裡就是落後指標,而且可能是很落後的那種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