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看到新聞顯示,「超商大風潮,小7變大7,全家快成你家」, 恰巧上週五也有與友人提到這點,真的是大就是好嗎? 至少擴大經營策略也進行超過一年,實際看看台灣部分的營運,真的有顯現出效果來?
*統一超上半年台灣營收YOY+12.7%,看似擴大經營有營收上的成效,可是營業利益反YOY-10%,營業利益率減少1%,這個數字恐怕顯現出的是超商經營危機吧,已經採用了擴大經營、量販出售等招數,老實說我都不知道下一步還能作些什麼,這應該是超商經營需要審慎思考的。
*全家上半年台灣營收 YOY+21.2%,營業利益YOY-6.7%,而且營業利益率不到2%,還能持續走低,新業務的增加恐怕是取量而犧牲毛利吧!!
這數字讓我看到了台灣超商經營已遇到了嚴重的瓶頸,為了維持營收成長,超商採取了擴張式的營業方式,幾乎四處去侵略別人的業務範圍,可是換到的卻不是寡佔的利益,反而有一種「忙與盲」的感覺,這點相信超商經營者應該要更謹慎的看到「擴張策略」才是。
遇到了所謂的成長瓶頸,比較好的方式是,能否把成長瓶頸轉化成一個「Cash Cow」,然後設法用寡佔的優勢,營造出穩定的局勢,既可降低營運風險,又可以成為擴展其他事業的一個現金來源,這樣是否比較穩當呢? 總比,硬硬要在缺水的地區,挖井取水,徒增探勘與挖掘成本,最後即便挖到一些水源,不過是冒著超抽地下水會導致地層下陷的風險,創造出了短期好處罷了。
例外一個值得思考的是,原超商擴張策略包含去搶量販店的生意,可從好市多等大型量販店持續展店來看,這市場恐怕不是超商能夠去侵蝕的,如果好市多的經營還不錯的話(沒有財報數字可以佐證),只能說量販店現在也在作差異化競爭,而這塊差異化並非超商的強項,攻擊這點恐收穫有限。
很多消費或許我沒有經驗,所以沒能夠有些親身感觸,但自己確實因為連鎖咖啡店漲價,有把部分消費移至超商,也看到了超商擴大經營所帶來的效應沒有想像中樂觀。許多人都站著毛坑不拉屎(沒消費卻消耗資源者增多),這在一般咖啡店比較好制止,可人來人往的超商很少去制止一些 Free Rider行為,這點應該是超商經營者的失算吧,過於相信人的臉皮沒那麼厚,這可是嚴重的誤判喔!
如果光看數字,我反而會認為超商這幾年不斷的設法衝營收,卻沒能夠穩住獲利率,這點是很大的失策。這讓這個行業與之前人人批評的製造業代工問題一樣,只會衝營收卻保不住毛利率,讓企業的獲利其實沒有賺到裡子,如果這樣想,現在超商的市場評價恐怕有很大的下修空間。
這又與多數人短視的思維不謀而合,當前可以掠奪的,如果不趕緊去做,多數人會認為這可能會錯失機會,但真的是機會滿街存在嗎? 又看似的機會真的有力可圖? 在尚未開發的處女地,確實是處處存在先行者優勢,可是在一個過度開發的地區,先行者恐怕沒有比後進者有多少好處,或許先期投入反而是一種風險,Why ? 多數事情的潛在商機已經喪失了,這是過度開發的根本問題,金融業也遭遇相同的問題。
後來金融業走向了包裝詐欺,用泡沫來製造成長。然而,為了成長,超商也要鋌而走險嗎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