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的中文譯名「誰來拯救全球經濟」,容易讓人誤解是本坦討如何全球經濟發展,或試圖提出改善經濟之道的作品。NO,這本是作者從事新興市場投資的札記,紀錄著對於新興市場政經發展的看法,與以前看過墨比爾斯的「投資護照」有點相似,但這本好得太多。

對於新興市場,很多經理人是採取實地體驗,最著名的就是Jim Rogers,其騎機車、開汽車穿越了許多新興市場國家,出了兩本既是遊記,也是對於該地所見聞的投資思維札記,分別是「全球投資漫談、資本家的冒險」。這種遊記式的呈現方式,好處是內容輕鬆,遊記成分居多,缺點得到的國家資訊亦少。

此書這樣的寫法,會有時代的侷限性,但以下幾點是我認為的可看之處:

1.       是初步認識新興市場國家的好作品,作者透過其走訪或許多國家管理者的來往,得到了這些經歷。其他增進認知的方法,為旅遊、閱讀等。

2.       瞭解主要投行經理人對於新興市場的思維方式,雖我對於多數國外金融從業人員日益鄙視(貪婪緣故),不過這書的內容多數自己都認同,並且對於一些國家股市近年的表現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。

3.       作者提出對於「商品達康」的擔心,這點很正確,全球欠約的是實質性的成長(如生產力的提升等),並非這種金融炒作的資產泡沫。

4.       認為採用貨幣政策來促進經濟的想法,只會把資金推向投機,最後只會造福富人(主要的投機參與者),實際上等於向儲蓄者課稅(實質利差為負),是最糟糕的泡沫方式。

此書,我不喜歡的地方有:

1.       不認同對於「人口老化」這類靜態分析下的思維。如果缺乏外部成長,人口老化根本不是問題,主因為勞動力過剩,使延長工作年限成為趨勢,讓稅賦的主要負擔者還是年長者,根本不是年輕人(主要的失業族群,無收入如何負擔),所以人口老化原先的問題並不存在。

2.       此書並無提出新興市場的發展之道,僅為作者眼中的新興市場面貌,並試圖找出可能突破當前經濟僵局的國家而已,書封誇大的「一切答案,都在本書之中」行銷文字,顯得鬼扯。

3.       作者還是強調科技創新、重視品牌或軟體發展等,雖是當代人的主流思維,可我一直不認同這種看法,因為這思維的前提是,全球經濟仍須維持長期成長的態勢,一旦可能有較長期的經濟衰退,無法支持這類非必需品產品或勞務的蓬勃發展,可多數人寧願樂觀,只因有夢最美。

這因為對於市場可以維持成長的相信,故作者認為新興市場步入成長趨緩後,美國可能因為技術領先,並藉由把製造拉回美國,重拾成長機會。我認為這想法太樂觀,過於一相情願,至少在全球比較利益法則下,很難捨棄廉價的生產要素,反而在較高成本要素區域找到利基,邏輯不太通。

這書對於台灣人,最有意思的是那篇提及南韓及台灣看法的章節,作者很多看法都十分正確,可形成當前的結果,多少與民族特性有關,韓國人受夠了上千年來被中國、日本侵略,有著強烈的想要逆轉勝的企圖(有時候硬凹歷史蠻無恥的),這點是缺乏爭勝企圖的我們,在「動機」上就先輸了一著。

雖作者沒有明講,可最後一章「第三次降臨」,期望有些新興市場國家可以突破當前的所得限制,開創出新局,用了拉丁諺語「如果沒有風,那就划吧」,透入其「中性偏多」的思維。

看完這書,我認為這是想要從事新興市場國家投資所必讀的作品之一,至少增加對於投資當地的瞭解,是提升勝率的好方式。可看完後也沒得到明確的判斷良方,因為作者是採用敘述方式展現對於個別國家的看法,並沒有試圖去整合,與書評中擴大解釋,以為讀了這書就能夠真正的瞭解複雜的政經變化的新興市場,這想法太單純、太樂觀了。

或許就是這份單純與樂觀,才會讓世界總是動盪不已吧,不斷前進,總會跌跌撞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