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2個月都有在看「我在歌手」節目,這些參賽歌手,可以清楚的說自己「我是歌手」,但我要如何形容自己呢?
看完了一本很有感覺的書,「易中天教你讀經典」,改變了自己對於中國經典知識的許多看法。記得以前在考試年代,背誦著老莊的無為,魏晉玄學的清談時,都有一種由心的鄙視,自以為有為者那能如此,應該胸懷天下,經世濟民,可現在覺得以前幼稚的好笑,原來這就是青澀的自己。
自己很深刻的體會到,年歲、經歷的成長,如果能做到與時俱進,很容易發現以前的認知,往往有很多單純、自以為是的錯誤,種因於「追求標準答案」與「有心者愚民」等因素。
另一個錯誤是,被徹底的西化,以為西方科學的進步是效法的好對象,但漸漸發現原來人應改反求諸己,而不是期待有真正值得效法的對象,因為萬事萬物都是同時存在陰陽兩面,個人成功的背後往往建構在自私字利之下,只有很少部分的人,在成功之後,能夠懂得真心回饋。
看了易中天這書,對於「周易、中庸、孫子兵法、老子、魏晉思維、禪宗」都有新的認知,並且具體的看到現在的自己,不過是像魏晉紛亂時代時,很多崇尚自由、道德的人,追求一種真性情。在厭倦了假君子、假風度後,前途無望下,轉而追求活在當下的一種行徑而已。看似自己特立獨行,可回顧過往,狂狷者眾矣,而自己離那些追求真性情的歷史人物差矣,自己還是在意著世俗眼光,以禪宗說法就是「我執」。
多數人,因為無法落實廣泛的閱讀,無法看到多元思維,很單純的以為,從小被灌輸的功成名就思維,才是對的,可是如老莊、禪學所言,無才是終點,我們一但只追求著「有」,想擁有越多,尤其是名利,也就種下了不可能消失的種種煩惱因。
頓悟與空無,如行百里半九十,差十萬八千里,我只能說當下的自己,因信服著多元智識後,採用比較開明的方式,雖離頓悟近了些,可還在意著資產增加,對世上不公平事仍有忿忿感,就永遠走不到無的境界。
自己清楚知道,本來就不是大澈大悟的人,只想藉由瞭解世事變化之理,讓自己至少能夠追求「少有」,不會因諸多慾望,而成為踩著別人往上爬的惡魔。
亂世,想經世濟民者,唯有採用重典,可往往會如商鞅等,反傷諸己。若自知沒能力普渡大眾,那就學學老莊、魏晉真性情人物、禪宗等這些開放思想,至少活著像自己,即便在多數人眼中像個怪胎。
原來我,拋棄追求自私自利後,想做個真性情的人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