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作者:Philip E. Tetlock & Dan Gardner ][大意:探討好預測的特質]

 

這書有些意思,非倡導超級預測的存在,而是設法觀察好預測人員的特質,這些特質才是學習重點。

寧願明確的錯誤,也不要模糊式的規避錯誤,這是成長的動力來源,書裡舉了成立CIADr. Kent為例(p.85-88),如何把敘述準確化是一個值得學習的重點:

ž    確定(100%)、幾乎確定(93%+-6%)、很可能(75%+-12%)、機率均等(50%+-10%)、可能不會(30%+-10%)、幾乎確定不會(7%+-5%)、不可能(0%)

作者認為的好預測人員的特質有(p252-253),除了宿命論我比較有些不同看法,其餘都很好:

ž    謹慎:沒有什麼是確定的

ž    謙卑:現實十分複雜

ž    非宿命論:發生的事並非注定要發生,也不必然要發生(莫非定律的相反)

ž    積極開放心胸:博學而持續追求知識

ž    好奇心

ž    反思:反省與自我批評

ž    計算力:對數字覺得自在

ž    務實:不執著於任何觀念或議題

ž    善於分析:能從其他角度思考

ž    蜻蜓眼:多元觀點

ž    或然性:使用許多不同程度的可能來判斷

ž    周詳的更新者:當事實改變,會改變自己的想法

ž    良好直覺:檢視思考中的認知與情緒偏見的問題

ž    成長型思維:相信變得更好是可能的

ž    不屈不撓:決定繼續下去,不論花多少時間

Helmuth von Moltke (普魯士的毛奇將軍):【在戰爭中,一切都不確定】。重視臨場應變是德國軍隊的特質之一。

好的預測循環(p.349):嘗試、失敗、分析、調整、再試一次。

提升預測的建議(p.351-359)

ž    分類:專注在努力可能有回報的問題上。

ž    分解:把問題拆成容易處理的子問題,即書中的【費米化】,若能找到正確拆分,由小拆分的資訊來推估整體,會較容易且正確率高。

ž    找到內外觀點的平衡: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,但歷史只能參考。

ž    對證據做出恰當反應,找到過與不及的平衡:要持續更新資訊,借以調整。

ž    尋找每個問題中相衝突的因果:正反論點都要想過。

ž    儘量分辨出不同程度的質疑,直到問題無法更細究。

ž    找到自信不足與過度自信,審慎與果斷間的平衡。

ž    探就自己犯錯背後的緣由,但要注意後見之明的偏見。

ž    帶出別人的最佳實力,也讓別人帶出你的最佳實力。

ž    駕馭錯誤平衡的單車。

ž    別把紀律當十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