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作者:林立青][大意:以監工視野,描述見聞的人事物]

 

 

同事借我,否則會多等些時日才會入手吧。這書近期很夯,正評價居多,反面帶點酸葡萄心理與無謂自尊心作祟。

 

沒看前,上周有看到一篇蠻有趣的網路批評文,主要是認為作者這樣描寫做工的人,對真正從事的人,並無實質幫助,且多數看書的人,頂多帶著同情眼光,不會真正具備同理心等。我認為對社會或多數閱讀者的批評是正確的,看這類書當下或許有些惻隱之心,激起人性的一點良善面,可多數在放下書本的幾個小時,最多幾天,就回歸故我,回到多數人偏向自私的那一面。

 

看完這書,對工地或部分勞動工作,多少增進些認知,這是書的價值所在。沒能親身體會,卻可藉由別人的經驗、描述的點滴,增加知識與見聞。

 

可這書,那些底層的點滴,與我對社會認知是一致的,自勞動力過剩、加上多數人缺乏自制力,只要不是天生好運生在經濟無虞家庭,走向負人生循環很難避免。人要扭轉不平等,除無法掌控的運氣成分,當下社會僅能依靠腦袋扭轉,這卻是多數人缺乏的。

 

手持式設備盛行,人類腦殘化更加劇,類似的負面循環只增不減。

 

另,這書描寫的比我事前想像溫和許多,或許是出版必要,又或作者真的良善,不想提起人性劣質面,否則人性溫暖面背後,狗屁倒灶之事只多不少。

 

誰能夠改變這個社會? 中產階層逐漸往下沉淪,下階層自然更糟糕,可爛政府組織、執行力不佳的社福機構,無法適時扮演救急角色,沉淪的人除了自我毀滅外,還能怎樣?

 

人真的太多了,如果真正了解人類社會問題,先設法減少人口,讓活著的人更容易在社會生存,絕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,但鮮少人認同,或假仁假義的以為活著就有價值。主張這種看法,多數都是既得利益者或無生存壓力者,根本沒能體會社會中下階層的苦,很多時候,痛苦的活著,還不如死去。

 

我不是既得利益者,但受惠不腦殘,還活得自在,可當下除了同情不幸、鄙視自我沉淪,還能如何?

 

肯定的是,願意勞動的人,絕對比那些可鄙的既得利益者值得尊重,這也是我鄙視多數高層的原因。鮮少高層有悲天憫人的心胸,爛人佔絕大多數,這也是社會遲早會走像仇富、清算的路線。

 

這時候,又要唱無間道,出來混的,遲早要還,即便自身幸運沒還,若有後代也避不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