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機完整統計始於2005年底,至今剛好十年,依舊處於見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雖2015年會創下2008年以來相對加權報酬指數最好的結果,但是,自肘仍僅是普普投機者,見山不是山,知識應足夠,可心理修為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
剛看台股加權周線,屬短期下降趨勢,透露出可價差交易,但絕非樂觀時候,這念頭要讓自己警惕,持股率不宜拉升至60%上。
藉由重閱及新閱數十本投資、投機書籍,今年投機後半段漸入佳境,說幸運也是,遇到主要持股被收購,可遇而不可求,雖說錯過機會不可勝數,12月還曾思量要對2006-7年一檔沉寂已久的連接器公司開始低接,在10元上下掛單幾天沒買到,然後幾個禮拜這支就飆超過50%,舉這檔,主要不是強調可惜,而是強調自己操作進步空間仍大,如何發掘機會後,增加攫取機會的可能,是未來的進步的方向之一。
另一個改變,加大主要持股的部位金額,偏向了進攻,今年雖幸運沒招受嚴重修理,可此舉風險增加是事實,這是未來的變數所在。
終於在投機上有成長的感覺,不單是因數字,而是感覺心態有進步,雖性格上的問題仍在,但沒出現嚴重的缺失,減少犯錯是自己一直重視的關鍵因素。
我想,需要時間檢驗,確認是否真的有進步,如果未來兩年都有成長,才能大聲的說,我可能有機會一窺,見山又是山的究竟。
又如周四下午見聞某類比封裝公司被併購,也花了點時間去思量,另一家規模更小的公司有無機會,但最後決定作罷,主要是這些公司相較台股中許多個股,缺乏吸引力,如果沒內線,實在提不起勁去買。周五另一家亂拉漲停,如果只是一張、兩張的嘗試,不算可惜。
反正那種一兩張的嘗試,我一直都在做,常態性有超過十檔以上都是這種類型,很多時候,需要的是緣分。
投機,一開始是追求財務自由的手段,後來,逐漸變成自我追尋、成長的實戰之地,意義已大不相同。
另外,持續學習當下的力量,如何捨棄過去、未來的束縛,要花多少年才能突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