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了這很具份量的三部曲,感想卻從第一本到後來,起了蠻不同的變化。

 

第一本一定會被倖存者凱西爾的一舉一動所吸引,那種充滿自信、帶著冷傲又決斷的性格,與原先畏縮的紋有著很大的對比,而這個對比在後面充分扭轉。作者善用了推理小說常用的大逆轉的方式,原來倖存者凱西爾應該是被滅絕利用的一個其中一名迷霧之子,雖故事沒有明講,卻很清楚的說明了金屬是滅絕引想這些迷霧之子內心的一個媒介。

 

看完後最深的感受是,真是一個神話,最後還是運用了神的力量,重建了人類社會。用了像預言的自我實現,之前的統御主是泰瑞司人,後來真正拯救世界亦回到了泰瑞司人身上,連原先各種鎔金術也都是由泰瑞司人傳下來的。原來世紀英雄只是一個過程,有著濃濃的宿命論味道。

 

我想這個故事一直在探討的主題之一是信任問題,從凱西爾團隊中去展現信任,讓紋與依藍德去展現信任,連坎得拉都出現了信任感。可是,故事中更多的是背叛、自私、權力慾等人們負面思緒的展現,作者用了依藍德被自己設立的議會罷免的情節,應暗藏著諷刺的意謂。即便你真的為人民著想,但多數人還是習慣於現況(冥頑不靈),這也通用於當前的多數國家情況。

 

鎔金術、血金術真的蠻有意思的,鎔金術是用金屬去產生奇幻力量,營造出一種另類的魔法世界,而血金術更妙,去改造人類,成為一些異類。坎得拉、審判者與克羅司本質都是人類,卻能夠改造成完全失去人性,這應暗指著人們只要沒法克制內心的滅絕(黑暗)力量,是一定會讓行為產生了質變的。即便人們可以用滅絕(黑暗)當藉口,但願不願意守住本性還是自己可以選擇的,即便至少坎得拉、審判者都有得選,前者是越來越清醒,後者是越來越失控,卻還是有著一絲自制的餘地,可是多數人是沒法把持的住的,如同故事所描述的審判者,最後還是沒有清醒過來。

 

用二元論(滅絕、存留)來解釋世界的形成是神話常出現的方式,西方的神明最具人性,故往往在希臘、羅馬神話中可以看到神的惡性,這是本質的一部份,沒法切割的。我一直傾向性惡,絕對是著重在惡比善多,而非惡存善亡。再壞的人都會有著一絲的善良,再好的人也會曾經有著一些小惡念頭與行徑,人性就是這樣的複雜。

 

作者還是想強調世界存在希望,故在首部曲藉由倖存者提供希望,後兩冊則讓紋、依藍德提供希望,最後由沙賽德恢復了具有繽紛色彩的世界,不再是冷冰冰的黑、紅,一切回到了最初,重申著了,愛、生命與成長。我不能說這樣不對,可能是不太喜歡把事情想的太美好,總是覺得有些美中不足比較好,回頭想想那統御主的世界反而最像人類慣有的世界,而想解放的反而有些不切實際。回顧歷史,「解放」後往往是混亂、獨裁,連故事內也是這樣方式的呈現,是符合現實的。

 

其實故事中主角之一的沙賽德是值得去深思的角色,多元化的宗教觀、為了怕知識消滅而做的多元資訊收藏,最後反能在創世時利用,真正的去開創一個適合人類的世界,亦提供了自己很好的方向。我們這些重度閱讀者看似讀了很多、很雜的內容,或許哪一天會用到也說不一定,況且在當下又能夠產生些內心的滿足感,閱讀是我的迷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