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歸零心態,重新思考投機這件事,能否產生些許去瓶頸之效?

 

 

不論投機、投資、賭博,都會想要找到適合或自以為對的方法,常見的方法與目的為:

  • 基本分析:猜測「價值」為何?

  • 技術分析:猜測「價格」為何?

  • 心理分析(含籌碼等):猜測「群體行為」為何?

 

適合方法因人而異,在我心中順序是:心理 > 基本 > 技術,困難度也是這個次序。

 

在市場裡,最容易陷入兩種「黑洞」,一種是「損失黑洞」,一種是「分析黑洞」:

  • 損失黑洞:巨幅損失造成回升困難,譬如損失50%需要上揚100%才能回本。

  • 分析黑洞:為探求成功,以為多分析市場就能找到市場的不效率或所謂的聖杯。

 

提到這兩種黑洞,目的是想要說明:

  • 基本分析的大敵就是「損失黑洞」,如何堅信自以為是的「價值」,願意且能夠承受可能之損失黑洞侵襲。

  • 不論基本或技術分析,都容易陷入「分析黑洞」,總以為有更好或更正確的方法可循,迷失於類似滾滾黃沙的大數據(沙漠)中,看到海市蜃樓還以為是綠洲呢。

 

如果要減少或不陷入這兩個黑洞,先從事「心理分析」或許是最適當的選擇,可是,相較而言,這分析最無可參考的方法或軌跡,存乎一心往往難擺脫率性而為的問題,易流於無紀律與混亂,看似最正確的路,往往也是最困難的路。

 

年輕時天真以為,能夠依靠鑽營基本或技術分析,找到自己的一片天,可惜:

  • 思慮、心性及耐性不足,不具基本分析之比較利益。

  • 性格猶豫、勇氣及停損執行力不足,不具技術分析之比較利益。

 

最後只能回歸一心,如何強化「心」,藉由瞭解「心理」,設法補強不具比較利益的基本與技術分析,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。

 

事後想想,沒有什麼是白費的,即便最後沒派上用場或鮮少成為決定的依據,曾經著墨在基本或技術分析的思量,或實戰經驗,多少成為當下自己的塑型來源。過程之曾經,不僅僅是曾經,還是自我找尋的過往。

 

這也是不能單單以結果論好壞之故,屬於曾經的過程,是自我瞭解或發掘不可或缺之物。

 

如果以「化繁為簡」這件事而言,如果不是一開始腦袋空空的單純,不可能知道後來為了尋找獲利方法、機會的種種複雜思維,然後在混沌與複雜中迷惘許久,若有幸發現了一盞明燈後,才可能回歸簡單。

 

這再思量的體會是,沒有一蹴可及之事,任何的選擇或決定,只要不單純倚靠幸運,往往是多元試誤的結果。倒底要碰壁多少次,虧損或不如意多少回,才能找尋一絲自我的認知與瞭解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