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應前同事的一些自我思維。

 

如果不是目標導向的人,窮極一生也不易有好的答案,每個人的感受截然不同,只能單就個人思維來看。

如果是我,不會想當【倉鼠】的,倉鼠多是被寵物眷養在籠子裡,才會有圈圈可跑。即便一生沒沒無聞、沒啥可稱建樹,但自由的選擇能力很重要,人生的很多部分無法選擇,如

*出生在哪種原生家庭,有怎樣的家人。

*若有婚姻家庭會有怎樣的子女、姻親。

*工作經歷上會遇到怎樣的人。

*自我選擇後,若有伴侶是否能滿意,朋友是否能友誼長存等。

*遇到問題或困難後,能否克服,或只能咬牙接受等。

我,只能先決定要不要活著,若選擇不活,那一死一了百了(不要管那種尊重生命的無聊屁話);選擇活著,就必須面對許多不確定性,但我想,若我還選擇活著,大概會因為兩個主要原因:

*自己能自由選擇,願意去承受自我選擇的結果

*承擔結果後,沒覺得想死

 

若是這樣就不會有迴圈,最糟糕的結果頂多一死,若不懼怕死,當下就能夠去試試看,不行轉彎都可。

逃避雖不是一個多好的因應策略,但也不是最糟糕的策略,選擇逃避沒啥不可,選擇做一個隱士也是一種逃避策略,我若不願承擔時,想到別國去也是一種逃避策略,但至少心裡須不會因此有太多愧疚感,如果愧疚感過大,還不如不逃,死,也許更好。

就我認知的人類,多數人活著的目標都是被賦予的,被教導具有責任、義務、道德倫理等等,

但卻沒被教導要怎樣去分辨,怎樣的責任、義務、道德倫理才是有意義的,我也是後來才掙脫這種傳統價值束縛,因為,我沒辦法接受【不合理】,也慶幸活在當下的民主時代,否則想擺脫不合理也不可得。

這是我一直強調,我選擇以自我價值的合理性作為生活依歸,當然,這也是一種我執,為此,就會有相應的自我困擾,沒能做到放下前,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自我困擾。

放下,類似斯斯有兩種,

一是一死,為意識消滅後的放下;

另一種是生成慈悲心而成的意識放下,消滅我執。

 

若做不到放下,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困局要去面對,檯面上的所謂功成名就者,看似光彩奪目,但要守住權力、利益等,身處的困局不會比較小,只能說,多數人不一定能看出自身的無形枷鎖,看不到或許也好,如同不去定期健康檢查,不要發現或已得癌也許也是一種好選擇。

我後來也認為,人生沒有所謂的對錯,殺人魔也有其合理性,譬如想淨化人類等等,只要自己能接受並承擔後果,沒啥不可以。對我而言,就算不幸遇到那種不合理對待,也會有相應的處理方式,或許會是很傻的【百倍、千倍奉還】。但人活著,就只能遇到了,當下依所具備的思維去因應,即便事前許多的設想、規劃、思量,很多時候,短期都容易走向本能反應,這也是【性格決定命運】有些道理的緣由。

依理性思維,當下能做的,就是對那些認為是困局、問題的,做出選擇,然後因應後續發展而動。譬如我:

1.不喜歡多數人類,選擇了離群寡居。

2.不喜歡多數工作相關人事物的無意義、自私自利等,選擇不工作。

3.為做到前兩項,約三十出頭就開始做準備,為減少負擔,學習怎樣讓自己寡欲的活著。

4.或許不想承擔相應的責任,選擇了一個人。

5.未來可能因不想承擔自認為不必要的責任,不理那些不認同的親友。

6.常提到人類真的太多了,就是因為,太多沒存在價值或意義又不願去死的人,因此,如果自己未來生計有問題又不願面對現實,或許就該去死。

7.最基本的價值觀是【以直報怨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】等。

8.覺得人若有存在的價值,至少對別人、對地球環境至少無害, 無害才有存在價值,可惜,活到現在,所見所聞過半數的人連無害都做不到。

9.如果那天真的承擔不了,或不願承擔自我選擇下的結果,最好的選擇也是一死。

 

死,在我心裡,絕對不是多數人心中的反義詞,或許短期會有人因此感到難過,但如果夠了解人性,最大的負面效果,存在極小可能性,有人會因此也跟著去死,或從此走不出心裡陰影,但這恐怕是萬中無一,多數人有著人類的自我心理淡化效果,隨時間或某些因素掙脫,這是【天無絕人之路】有些道理的緣由。

必須坦承,走向寡欲會常有一種為什麼活著的自我懷疑,畢竟寡欲代表追求的人事物很少,因此,有著為什麼活著這種困擾的人很多,自己就算是其中之一,並不無可。

傳統價值有一些好的方面,譬如勸人行善當成人生目標,可惜,人性讓絕大多數的人都活在錯覺裡,被自私自利束縛著還以為自己在行善,假仁假義才是多數檯面上成功人士的真面目,這是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幾千年來自我殘殺的真正原因,這樣的人類世界有啥價值? 若這樣想,就會慢慢發現,或許死真的是一種解脫,掙脫了逐漸腐化的環境。

當下的我,相較過去的我,雖性格關係,對於那些不喜的人事物還是厭惡,但對不喜的人事物漸漸沒有埋怨,畢竟人類就是這樣的動物,如同去怨恨獅子老虎殘忍的獵食其他動物沒有意義,本性如此,又能怎樣。

我只能做出相應之策,或許逃避,或許【百倍、千倍奉還】的非法正義等,一切存乎一心,若我良善面多些,逃避就會多些,若我憎惡面多謝,反擊就會多些,人的修養就是這些反應的總和。

對於多數事情,包含投機或投資,我後來覺得,用許多經驗來驗證自身是否適合最好,這本質屬實用主義,閱讀主要目的也是在增加知識、經驗,親身經歷也是,除非有些特例,譬如產生心理壓力影響生活等。

想放下,就是不想落入憤世嫉俗,不想被不喜的人事物羈絆心靈,可惜,這是一條無止境的路,鮮少有人可以走出去。

沒能百分百放下,若能百分之七八成放下也很好,或許這是我的方向吧。

我的經驗或許只能說,學習放下吧,學習靜心吧,我認同禪,就是因禪就是追求放下、靜心等,法天自然,活著,就是吃飯睡覺,該幹啥就去幹啥,如果當下解決不了的,逃避也行,只要先想過逃避會產生的後果並願意接受。

遇到煩心,設法轉移心境,譬如閱讀、運動等都是我認為有效的方式。當然也有許多時候連閱讀或運動都提不起勁,就偷懶一下唄,不要成為習慣就好。

期望妳至少能夠擺脫為什麼活著的思緒束縛,單純用只要當下不願意去死,就活著這樣單純想法來因應就好,無法改變之處只能淡化或忽視,把氣力多用在一些可以改變的地方,期望那些小小或逐步改變,能讓自己看到一些希望或期許。

當下的我如是想著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