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二中午與同學吃飯,他將唸博班,一種我沒想重返的學習方式。

 

同學夫婦皆是同學,說是太太勸他去念博班,這或許有幾個目的,我當下說,她這樣建議是否想減少他的投機行為,他說應該不是。

另一個可能是傳統價值,如考證照之用,先有一個資格,未來若要重返工作,做教職、學術研究都有個入門磚,不像一般非勞動性工作,遇到年紀大、長期無業的人,往往卻步。

比較有意思的地方,要念資管,想做大數據應用,雖主軸與過往相關,程式肯定是短版,願意面對短版,非常好,我沒這勇氣及動力。

還相信學術的年輕時候,覺得返回學術這思維很不錯,東方不常見,可西方不少。學校時光也曾遇過相似者,這念想於不再認同多數學術思維後,消失殆盡。

我想,若沒生存壓力,餘生要採【無目的性】生活,是去年起不再對投機打分數主因。雖仍不免與市場相較,說是自我歷史最差,重點期望放在現實陳述,非比較性。

當下認同的教育方式是因才施教,非常難落實,僅少數國家如芬蘭有點這類樣子。另我不喜歡學術,除內容外,最根本的還是人,多數教授如同公司高管一般,令人生厭。

這周聽課程,萬sir談思考樂趣,解讀一本尚未有中文版的書,恍惚在思考中 (Lost in Thought: The Hidden Pleasures of an Intellectual Life),提及密室讀書這類自我學習,有讀者問,這不會有閉門造車問題?

我想,這問題有些八股,學習重點在思考,不論是獨自又或群體,啟發才是關鍵,地利或人和只是輔助,切莫捨本逐末。

當下對人,認為或有這種比例成分,動物性50~90%、人性10~50%、神性0~10%,動物性是指生物慣性,人性指那些比較好的道德倫理觀,神性指那些理想化的聖哲思維。

若是這比率,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就很正常,生物性主導的人類社會,自然無長期和平繁盛。

已放下許多,如工作、家庭等,不曾想放下學習,不寄望神性浮現,若能讓自己人性達50%,能抑制絕大多數50%動物性的許多不理性,甚至邪惡面,這一生就有點意思了。

當下,或許自我人性比重約25~35%間,尚有許多成長空間,這方面學習,學術一點用也沒。

當下此生學習方向:讓人性成分多些,活得像人,少些動物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