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該看完的小說終於結束,是多數夜晚精神不繼才讓閱讀進度落後,200多頁並不厚重,雖然內容是沈重、空虛的。內容架構在「空無」與「女子間特殊情感(不一定是同性戀)」,看海卻沒有那種遼闊、放鬆的心,可有可無的灰色調讓「總幹事」給了三顆星,不好不壞的評價,我認為可以給到四顆星,這是帶點憂鬱色彩的人會喜歡的口味。


平凡人生給人一種無力感,那是多數人需要用愛情、連續劇、忙碌工作或殺很大的電玩來填滿時間,順便麻痺了神經的緣故。一成不變或瑣碎的家事,只有腦袋空空才能忍受,一旦生活出現變動,或再也忍無可忍了,家就崩裂了。什麼才是心寄託?工作或新伴侶? 還是回到原先想離開的家,讓日子重新啟動,如同按下了遊戲機的「RESTART」。


不安定的家是問題人生的溫床,內向的人會在心中種下不愉快的記憶,外向的人會試圖反抗,成為我們過去眼中的問題兒童。當然也有不安於室產生的問題人物,但我主觀認為環境影響力遠大於自發性的叛逆,畢竟像凱魯亞克那自主的「垮掉的一代」是少的。


許多小說都會用上「角色扮演」情節,過去的一些片段重新上演,只是主動與被動互換,這與男生舊日當兵經驗很像,明明痛恨被學長欺負,但成為學長後又重蹈覆轍轉而欺負學弟。這是所謂的輪迴嗎? 還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在作祟?


「真的,我一點都不怕,因為自己真正覺得寶貴的東西根本就不在那裡啊!」
這是一種空虛的吶喊,如果什麼都無所謂,能夠分辨什麼才是真正重要?說實在的,我也同意多數人可能都未曾細想過這種空無,最好是不要遇到,否則可能會被吸入那種無底深淵也說不一定,如同小說中的魚子、小粲,或沒那麼空無的小夜子。


「心有千千結」這句話一點也沒錯,我們的心若是多慮的,是很容易糾結成難解的心結。或許我們被好萊塢電影洗腦了,以為心病可以讓心理醫生解決,我不認同,開鎖的鑰匙一直藏在我們身上,解決的方式有三種:
1.選擇性遺忘,讓時間沖淡一切,這是無奈的治標法。
2.幸運找的了鑰匙(機率很低),這種治本方式要哪裡找?
3.一直陷在解了一結,還有一結的無止境循環,直到身心俱疲,與之共滅(自殺)。


看寫實小說像是尋找對岸她(他)的一種過程,看到不同的她(他),可以對人生有更深刻體會。可能是負面的影響,然後試圖去平復,讓內心回歸平淡,或許這一切都不存在,可以說「不過是個虛擬故事」,這不是真的就擺脫了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