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野澤尚的得獎作品,一個探討犯罪心理的故事。罪與罰,往往不是法律或社會正義可以決定的,人最大的罪與罰還是來自於內心,這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「罪與罰」呈現相似的道理。

 

深紅只是在故事的一開始,雖過程應該殘暴,卻作者並沒有想把重點放在這兒,畢竟這種兇殘的本性,是那些以本格推理為風格的作家,才會慣用的方式,要把故事的格局放大,還是要回歸人的內心,所以宮部美幸的模仿犯、火車、樂園等書才會動人,這個故事偏向採內心思維引導故事發展的方向。

 

閱讀當下,並不會被故事深深吸引,因為主軸在於被害者的女兒從一開始自我心理調適,到想要報復心理興起而去接近兇手的女兒,還煽動對方去犯罪。這些行為都可以理解,人只要出現了「我執」(偏執行為),往往後來的行動就容易失控,個人認為兇手會去殺害兩個小男孩也是這個原因,無法克制自我內心的衝動,這並不是冷血的犯罪,所以那種失控往往是讓事情走入不可收拾的原因。我想同樣亦具備部分「血氣方剛」性格的自己,確實需要在釋放情緒時多思量,如果不是真正能夠不在意的話,我認為不累積負面情緒是最好的方法。所以有時候我會過於氣憤,但我只是在排氣,希望能夠短暫的釋放,不讓內心有著埋怨的累積。原本可能只是厭惡的事,累積久了就會成為恨,如果又出現導火線(如故事中懷孕後被丈夫踢掉了孩子),那恨容易轉為殺意,這時候只要自己把持不住,或如同故事中有人煽風點火,那就會出現了見「紅」的事了。

 

看類似探討心理的故事,都不免思量起,人要如何擺脫那些內心的負擔? 不論是故事中被害者家屬或兇手的女兒,或是現實中種種不如意造成的不愉快,或因比較心理產生的自尋煩惱,我還是落入了一種「無解」的山洞中,一直在墜落卻攀不到可以抓住的藤蔓。所以我越來越相信「盡人事聽天命」,只能依自我意識去行事,不管做對做錯,要逼迫自己去面對,去承擔。

 

書中有一段話還蠻有意思的,「人類出生後,最先記住的就是甜味,其次才是鹹味。長大之後,才會瞭解酸味和苦味的美味。」 我想這也是孩童一開始都要哭鬧的原因,沒辦法忘卻那些好的一面,自然對於一些小小不如意就任憑情緒發揮。而鹹是一種必備,很像是轉入成熟的一種必然的體驗(如同有以吃鹽多寡來譬喻人生經驗之多寡)。而酸、苦這種比較深刻的味道,確實要在成熟之後才能夠去嘗試著分辨,且往往難以做到苦中作樂或酸中帶甜,這是人最大的考驗,對於心理的一種冥冥中試煉。

 

故事最後回歸了救贖,也是一種文學上的完整。不過我並不喜歡用那些「傳統思維」來研判一本書的好壞,這可是個人偏好才能決定的事(我選擇故我在)。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,雖不是個人評價最高的書(這可能被閱讀過程自己有些精神不濟所影響),但仍是本值得一看的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