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田修一以同棲生活、公園生活連拿了山本周五郎、芥川獎,我喜歡那種描寫一般人物,卻能反映出年輕一代的價值觀、疏離感,這是我看作者的第五本作品。

 

惡人,並不是在講作惡,而是行為轉惡的一些背景與過程。其實人的行為偏差,往往有其原因,只不過有些環境的理由比較正當,其中父母常是主要的關鍵。而價值觀的改變,或被慾望驅使,不論是物慾、性慾等,看似合理卻很令人心寒。

 

幻想著被有錢的增吾追求,而不惜說謊的佳乃,被勒斃在山的懸崖邊。回溯其過往,才發現這位女子以網路交友方式做了多次性交易,還曾隱藏身份,這個以當前觀點看似叛逆個性的女大生,並不容易從故事中得出看出真正性格,拿LV一定有些愛慕虛榮,看到外表不錯祐一也會喜歡,為了錢胖胖的補習教師也可,是很世俗的一個描寫。

 

書中花比較大的篇幅是在祐一上,一個過於沈默的人,往往性格的變化會更極端(那我也會這樣嗎? 我會宣洩不滿,避免走向極端)。我認祐一的性格黑暗面很早就產生了,譬如小說最後面曾經與其交往的情色按摩店女子回憶到,祐一其實根本不想要錢,卻還是向母親討錢,理由是「可是那樣的話,兩邊都不能變成被害人了。」 被害的心理是,其會忍不住增強加害於人的潛意識,人一旦自認為委屈,就會合理化自己的負面行為,這就是人們心中的惡。

 

小說中那段看似美好的逃亡,兩個感情都不順遂的人,好像真正找到的伴侶,不過這都是短期的蒙蔽。人真的是需要長期瞭解才能熟悉,短期都只會看到自己欣賞的部分,這也是多數戀情的美好與迷失。不禁想起了投機,多數人在短期都被炒作蒙蔽了雙眼,很少人真正的去想長期的事,也因此長期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獲利的呢? 那在情感面不也如此,長期甜蜜的,應該遠遠少於相互埋怨的吧,工作、有利益關係的往來等等都是。

 

想到了很多日本小說都專注在寂寞與空無,這是人們真的需要去克服的問題。我還是希望若真的壓抑不下那份因寂寞與空無而產生的惡,最好自我了結生命,不要讓惡膨脹到去危害別人,一個人能夠做的只有「自我約束」,把心中的惡向外溢洩,只會讓原本被利益沖昏頭的人類社會,加速滅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