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是今年以來看過的財經相關書籍中,少數讓我有比較多認同或想法的書,雖不少著名金融事件的介紹可以去看其他的書更有趣或更詳盡,但從作者是學術背景(博士)與很早從事風險控管工作的經驗中(1980年代就開始),可以得到很多我認為相當正確的觀念,這就是閱讀的最大樂趣所在,我看、我思、故我得。

 

我覺得從事風險控管或從事有風險意念的交易時,這本書很多想法都可以是一種觸發點。我因為早已認同多數觀念,所以很像是一種思緒的強化,畢竟多數人還是被複雜、過度包裝所說服。即便幾年前開始有倡導自然、簡單的設計風格,畢竟還是少眾,奢華、炫麗才能夠符合暴發戶心態,這蠻符合書名的,被過度的複雜化而蒙蔽 (被騙、被坑、被吞食)。以下把書中一些認同的觀念,摘要出來。

 

作者一個觀念很好,當市場面臨危機時,所有資產的相關性的絕對值等於一,我認為稍微修正成相關性接近1比較好,但這個觀念未來將持續的發生,並成為學術界資產配置或風險理論的天敵,因為在高度波動或危機已發生的市場,不同資產的風險抵銷效果大幅降低,反可能因相關性逆轉,反而讓風險增高呢。

 

作者藉由衍生性商品的避險,舉出一個很值得深思的觀念,即便是真正採用衍生性商品做實質避險的人,還是會面臨一個風險,那就是衍生性商品評價問題。當價格走勢不利時,衍生性商品會提前反應整個合約(可能長達數年)的損失,這時候公司就面臨了財報上的虧損壓力。因此做長期避險的人,必須思考這種時間不對稱導致的風險。

 

作者舉出一些很著名的金融弊端,隱含出一個風險管理很好的想法,當錢賺得有些莫名其妙時(不是看對方向,而是靠複雜交易或不可思議的巨大交易),就要小心其中有鬼。

 

作者在探討股票交易時,做了一段貼切的描述,「因完全沒料到的理由而賠錢時,不願結束交易,幾乎是每個交易員的第二天性」。這種龜縮自己也有,只是我儘量讓它降低到可以容忍的水準。

 

我覺得任何從事複雜性金融交易的人,都該對於作者介紹所羅門自營交易的經驗深感警惕(當時最大的自營投行)。作者說明精密計算還是會遭受挫折,因為市場就是這樣的難猜,最怕的是即便看法最後是對的,卻熬不到那個對的時間就被迫出場,或失去了舞台。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「有時候,你不得不承認,運氣比聰明重要多了。」

 

作者趁介紹所羅門解散自營,與 LTCM事件,去思考如何預防流動性危機,而在投行需要注意的就是融資投資的流動週期了。其實,任何的預防就是要能夠對行情有一定的判斷能力,無法預測何時要山崩地裂是正常的,但如何在剛崩解時,做出一些拯救措施就很重要了,風控的效用就是在這裡。當時很多槓桿式交易主要用在利差交易,作者引用了Charles Munger在一次所羅董事會所說,「利差交易就像一根兩頭沾屎的棍子。」這話真的很傳神的帶出利差交易可能面臨兩頭吃鱉的本質,只是多數交易員不願正視這個問題。雖作者用了一章去說明LTCM危機,但我還是建議要瞭解這個事件,「天才殞落」還是最佳的選擇。

 

作者為了描寫LCTM的損益,用了一個蠻有趣的說法。其他公司模式是,賺一點點、賺一點點、輸一大筆。LTCM因為大幅槓桿,所以將模式提升為,賺一大筆、賺一大筆、全部賠光。

 

因為所羅門併入花旗後,交易部門不被新東家重視,而作者有感而發的想法我很認同「我們應該回復從前所羅門直帶的做法,讓交易負責人參與風險管理程序」。 其實最有效的風控是交易者能夠感受到市場的變化,進而產生了自覺性的防禦動作,否則被動的中台有什麼能力去發現危機呢,落後的歷史數據算出來的數字可用性低。

 

作者回顧一些因交易造成地金融危機時,感受到往往是設計的複雜性+緊密連結的特性(交易者的競相學習、仿效,使多數人的操作方式接近)+缺乏流動性(一旦有人賣,緊密連結會讓其他人也想賣,大量賣壓出籠使流動性大幅降地)所造成的。我一直都討厭黑盒子式衍生性商品,只是用複雜來包裝自身的脆弱,然後在一窩蜂效應(或言旅鼠行為)下產生緊密連結,讓流動性風險升高,最後賣在一窩蜂的奪門而出,光擁擠的自相殘差就消滅了一票人。

 

作者在第八章一段寫到「安全措施越愈,錯誤藏身地點就愈隱蔽」,這主要是過多的防護到最後就是換來人們的敷衍行事。這想法我十分認同,很多看似嚴密的風控,經常是做了一堆沒人理的繁瑣數據、報表,真正好的管理是掌握重點,書中舉了核電廠、太空梭的例子都很能表達出繁瑣管理的問題,而之前看的葛拉威爾「大開眼界」也有相似的看法。

 

作者在從事避險基金工作時,一個觀念寫的好,「資訊基礎交易的最基本原則在於你必須擁有某種優勢,不管買賣的是股票、債券或外匯,無一例外。你要不就是知道什麼別人不知道的消息,要不就是能對別人也知道的消息做出更好的解讀」。 這種比較利益的思維本來就是自己遵循的,人只有掌握一些比較利益,才能在前進時走的踏實,也不會好高鶩遠的想要追求絕對利益。 而事前知道資訊其實是違法的,只是沒有被強加取締而已,所以我只能選擇以後者作為自己的比較利益,當然這部分是永無止盡的路(解讀的多元與多變,是一條終身都需要學習的路)。

 

作後面幾章花了不少篇幅敘述學術的發展,與物質之本質不可測(或言測不準、不確定),這部分我採快速翻閱,主要這些想法已是自己的思維一部份,而這些想法之前都有看過或曾經想過,所以在這裡只想快快帶過。

 

一個有意思的思維是從生物面去看風險,蟑螂生存或許值得參考,簡單的物種有著直覺式的神經系統,光用反應來面對風險,反而成為最耐命的代表,這與追求簡單的想法是一致的。作者倡導「更簡單的反應設計」這句話,很深得我心。

 

作者最後期望在發展金融商品時,「我們該做的是在起頭時就控制它的複雜程度」,這是對的,可惜在多數人自以為厲害、賣弄複雜的耍小聰明性格下,這種看似「遜掉了」的想法難以被多數人所認同。我在自己少數的周圍倡導簡單,也沒看出有多少成效,可能還會被人在心裡認為是我想要偷懶的藉口。我想簡單、直覺並且講求重點式管理,這是否是適合的思維,只能日後見真章了。

 

幾個地方與作者認知不同:

1.     近百年最大的金融危機還是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,當時股市下挫約80%。

2.     不認為投資是場「總數為零」的遊戲,在衍生性商品是對的,但一般傳統性商品則不一定,以黃金為例,現在漲到歷史天價,現在可不是總數為零,現在可憑空創造出很多紙上富貴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