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文詠是我少數喜歡的國內作家之一,其創作過程頗長,但沒有很多國內作家常見的虎頭蛇尾,也就是在應時應景出了一些暢銷書後,不是未能跳脫相似的題材,就是未能在創作一些饒富意義的作品,但侯文詠反而越到後來的作品越顯多元性,這真的很不容易。

 

這本「帶我去月球」是個平常生活寫照的故事,就是把我們可以在報章媒體看到的狀況,都整合入一個家庭與其周遭的朋友上,除了那有關月球的部分有點玄,其餘都相當的真實。看這樣的作品很容易進入故事中,其想要表達的人與人相處之道也很清楚,但是困難點都在於「知易行難」,要扭轉性格去成為面面俱到的人很難,否則這社會早就不是現在的亂象了。

 

還有一點不真實處,那就是這本書的人物都太善良了,連那個推薦人投資的老師,都義氣的很,一點都沒有真實中投顧老師的問題。這部分倒是一種蠻特別的陳述方式,而且最後還頗有「窮的只剩下錢」的反諷,這可能是作者後來心境改變了吧,在白色巨塔、靈魂擁抱等作品都多少會有些負面人物,可是這本書一個都沒有,連最容易是壞蛋的角色,都善良的很。

 

也因為如此,這本書可以很快的看完,不會有太深刻的感觸,卻又還蠻喜歡這種帶著小品色彩的故事,很像吃著家常小菜般的感覺。有一個汗顏的地方是,我都能夠知道怎樣做可能比較好,卻往往都卡於不想違心而行,又或我真的認為與性格過於扭曲的行為,很可能會造成一種隱藏的反效果,只是這後遺症沒辦法清楚的當下顯現。

 

這可以用正在看的「大名王朝的最後歲月1」中的一個史實來說明,作者用「能臣拍馬屁是為了幹實事」來說明張居正,幾乎在發展的過程中都能夠左右逢源。但是張居正最後還是做了很多位高權重者會做的錯事,才會讓死後也不得安寧的被清算,我認為這多半與性格有關,如果能夠都隱藏的性格來處世,自然可以很圓滿,只不過多數人即便在會隱藏,也很難不會在意氣風發或不得志等情況,展現出原本的性格,所以有誰能夠隱匿性格一世呢? 如果只能隱匿一時這樣真的會比較好嗎?

 

還有一本還沒看完的「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國際金融」,這本出版當時總幹事一度推薦,但後來不知為何沒有任何提起,也沒有其書評。我覺得主要是其用很大量的數據來說明1970年代後美元浮動後的全球化這議題,其中有提到很多經濟名詞,明顯的不是教你看懂,而是讓讀者望之卻步。那些數據確實支持其想要描寫的一些全球金融發展的歷史沒錯,卻沒辦法清楚的勾勒出一些明確的結果出來,又或其實經濟本來就沒有真正的解答,適用性也因時迥異,這也是為什麼明明是研究大蕭條的權威(柏南克),就任全球最有權力的金融機構主席後,還是對於金融危機與當前的金融困局,沒有好的解決方案,還推託是「全球儲蓄氾濫」的關係。我覺得設法去整體性的思考金融全球化後的世界是很重要的,但除了呈現結果外,怎樣能夠去對於未來有些幫助,才是多數人想要關注的焦點,只可惜現在這個局面,恐怕是渾水難蹚。

 

我還沒看完,也尚未有一個清楚的頭緒,不過我初步對於作者用了很多學者的解釋方式,感到有些不耐,主要是那些解釋很多都是事後的結果陳述而已,並非一種根本性的思考,或許最有創見的只是研究金融泡沫的,發現了種因來至信用過度擴張的這種金融全球化本質吧。

 

略微拉回投機,最近都是與市場相近的表現,如今天市場跌了約上週五的一半,而自己的損失也約上週五損失減少的一半,讓自己沒啥勁的看這市場,也不太會有新動作。不過反彈過後,我是比較保守看待,主要是沒有脫離心理的困境,對是歹戲拖棚的援助也很反感,並無法了結目前的困境,除了拖延時間外,情況只有與日更差。我想這個「走空」這件事已經很明確了,唯一不知的是,這是一個怎樣的空頭,僅是修正新興市場過熱與成熟市場不振的問題,或者是要對於1990年以來美國成為淨借款者造成的全球金融失衡(亦是國家債務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),來一次總修正,徹底的對於真正財政不堪的政府,給予一次性如日本泡沫後長久經濟不振的「回歸均數反撲」,我真的不知道,要以個體研判總體,往往有很多迷失與困難處。

 

我一直無法用樂觀來看未來,主要是人們就是用樂觀的態度,度過了1990年代至今的過度金融化的生活,有了一些不當的資產累積(貧富差距惡化),還有更多金融假象的後遺症,當然部分的問題顯現在很多成熟市場政府的財政惡化上。我覺得「Party is over」,如果我們只想用掩耳盜鈴的方式,試圖去掩蓋問題的嚴重性,我想也不容易再度過一個10年以上的好日子了,這才是我保守的原因。想到這部分除了無能為力,也沒法做些什麼,我不能說痛苦者吃嗎啡不對,但吃多了上癮問題更多,如果死不去,只會更痛苦,如果真的能像侯文詠的想像,去月球好了,把很多地球的問題拋下,能夠有個重新的樂土,或許人類又還有很多愉快的歲月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