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去代理開會,現在對於那些投資面過於不合理的說法,一定要給予補正,即便於事無補,至少不要讓負責投資單位說一些模擬兩可、似是而非的話語,過於助漲其氣焰,只會讓公司敗壞的更快,當然多數高階主管都是「不說話」,其實已經透露出公司的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

 

昨天晚上回去時看到公司附近一家新開的飯麵館,18-20三天全面半價,昨天晚上去試試,東西普通,原價位不算低廉。可能是晚上不是最多人的時候,有些慢但還可接受,但半價的C/P比還是很吸引人。今天中午依舊貪便宜,12點多幾分進去點了東西外帶,竟然要到1240幾分才完成,完全是一個沒有經過事前評估下的經營結果,內用、外帶已經處理不完,還一直在接單,讓別人苦等又導致惡評,大大抵消了半價優惠的美意。我大膽的烏鴉嘴,其無法通過這附近做餐飲之嚴苛考驗的機率十分高。另,我打算晚上還是會去(早點去),便宜對我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
 

今天終於落實之前投機上的規劃,有明顯的增加部位,沒受毒蘋果事件、蘋果今天凌晨財報不佳的影響,因為我沒有任何一檔蘋果概念標的。今天一度對於之前拋出的高價千金,幾日又回落約10%有些心動,不過卡在一張金額實在太多,而且現在都是往往都是在別人跌比較多竄升成股王的方式很不喜歡,除非再跌到之前的持有低點(前三季 P/E 11X),或許可以考量賣掉其他的持股來換,不太能直接多買一張,現在的行情可沒好到讓我願意把部位拉得比7千點以下時高。

 

昨天翻閱了「馬多夫騙局」這本書,是採事件報導、自我分析的方式來說這件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詐欺案,預估超過500億美金。寫得不算好,譬如後面還花了一些小篇幅設法探討馬多夫是否有心理面的問題,有些畫蛇添足,而花了很多篇幅寫誰虧了多少,這也不是事件的重點才是。2008年時沒有真正去瞭解馬多夫事件,但看了這書至少對馬多夫的崛起多了些認識,正因為其與美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有所貢獻(參與那斯達克的發展),又是美國主要的折扣交易券商,因此才會讓這麼多人信任。我認為其內心並非外表一樣冷靜,只不過那是不得不的假裝堅強,況且我也認為這應該不是一種源頭式的詐欺,而是在其原先經營券商時有一定名利之後,轉進資產管理(避險基金操作),卻吃了虧不肯服輸,乾脆造假、裝神秘來掩蓋事實。我認為其生活即便奢侈,但並非把超過500億美金全數虧光、或挪為個人使用,而是那些債權人高估其債權下的結果。試問一年至少10%的增值,10年就變成2.6倍,而馬多夫這個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至少超過10年,意謂最後即便蒸發500億,但扣到哪些增值假象後,實際投入的損失可能連半數都不到。當然,馬多夫最後一刻缺錢時還向提攜他的富豪拐了2億多美金,充分顯示出,很多時候人最後都敗在其最信任的人身上,不管交情已長達數十年。我想做到親友的最基本義務,不是說有困難真的不能找親友幫忙,而是要做到坦承告知(不欺騙),那對方自然容易接受不幸打了水漂後的結果。

 

我認為馬多夫比較像李森,是哪種賭輸博大的心態,最後才造假或欺騙,並非一開始就是想要進行龐式騙局,因為馬多夫很早就在證券行業發展,一開始的利潤是可能讓其承諾每年約10%出頭的報酬,不是太誇張的數字,像書中有提到其也很可能遊走法律邊緣,利用替別人下單的內線資訊,又或吃下單價格的方式去獲取一些穩當的報酬,問題是這利益不可能持有的,總會有看錯的一天。馬多夫的教訓是,非生死交關,否則最好採取保守來避免把自己推入一個難解的困境,人在邊緣時道德與良知都不再重要。

 

昨天又狠下心在網路二手書店,買了幾本蠻新的二手書,有新參者、阿格西自傳、道濟餘生錄等一年內出版的書,唯一缺點就是貴了些,大致都要五折上下,唉!偶而也要稍會放鬆一下標準,不一定都要等到3-4折以下才買。其實這也是在抒發自己的喜新厭舊性格,不能否認對於新書一定比較有偏好,人就是喜歡嘗鮮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