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推理作品比較少得到直木賞或芥川賞,所以日本推理作品應以江戶川亂步賞最具代表性,這本是1978年的得獎作品,相當具有歷史了。

 

作者栗木薰與故事的主角同名,導讀中說了這是少見想要強化認識作者的手法,這裡不是第一次,不過至少在自己的閱讀中相當的稀有,因為要自己在虛幻的情節中出現,總是有些怪怪的吧。

 

原沒有打算寫些什麼,不過想想這種「無可救藥」的年輕人思維,或許一直存在於人類的社會裡,以前的衝突是在於受到嘻皮、搖滾影響的頹廢風氣,而這故事的中那主角就是一個學生地下樂團的鍵盤手與主唱,而且也有外表上的頹廢感(長髮),其團友也是怪胎風格,這造成了故事中的一個不幸,其中一個團友被誤會而被殺,到底這種乖張的行為是心靈的解放,或只是迷失者的一個藉口呢?

 

故事中有兩個地方蠻值得思考的,一是年輕的偶像,往往不如外表來得光鮮亮麗,或許有賺到很多的錢沒錯,可是其生活可能是一團糟,別說什麼人生目標了,而故事中那個受歡迎的十多歲偶像就是這樣,少了其經紀人在旁,一副手足無措貌。相對的,那些僅因為外表就心生愛慕,而且最後還走向自殺的少女,我想這應是作者用了諷刺手法,盲目往往是人類的一個難以消滅的慣性。

 

另一個就是對於那些看似無可救藥的年輕一輩,是該因為看不慣而排斥,或者要去設法接受呢? 其實這就是當前教育的主要困難,想排斥那些不受教的人也不可能,因為這部分可能已經成為多數了,但是要去接受,卻不得不看著社會因為這種內心虛無卻外顯的人(不負責任心態,內心虛無的人很多,但不一定要這種方式呈現),逐漸讓社會走向一種道德淪喪,這樣可以嗎?

 

或許很多人會期待的「自覺」、「成熟」來挽回那些一開始迷惘的人,可是這又涉及成功率的問題,如果成功率低得可憐,多數人一旦沈淪多數無法自拔,那一昧的以為「浪子回頭」會發生,最後得到的可能都是失望,這樣會比較好嗎?

 

我想這也是當前年輕人的問題,還沒有自覺前,是該耐心等候,或者設法給一些刺激,看能不能早些喚醒其自覺? 如果相信人性之善多些的人,應選擇耐心等候,而相信人性之惡多些的人,應選擇給予刺激,我選擇了後者。

 

因為這種選擇,在當前工作自己有一個不便的評價,處理事情不夠圓滑、溝通作的不好,這在結果來看我無話可說,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的這種處理,多少讓一些事情有些在進行。我只想說,如果我知道有人可以幫我完成事情,我也樂得當好人,誰願意板起晚娘臉孔? 至少我讓負責的事情都沒有走向從根爛起的結果,但我看到不少地方卻都從根爛起了。

 

如果追求一種新的價值觀,能夠是負起責任的話,我想應該是要給予鼓勵,可是從過去來看,這些年輕人多數都走向了負面的道路,追求了自由,卻失去了活著的價值,成為別人(或社會)的負擔時,即便當事人會說不要管他,但是他礙到了別人了,我的判斷就是後者,礙到別人時候,就是錯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