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真的,除了看過彙整的「巴菲特給股東的信」一書外,並沒有好好的看過波克夏的年報前段,給股東的一段經營與管理內容,主要是這段話有半數以上是在做持股內企業的營運說明,這部分我比較沒有興趣,因為自己並非投資客,至今都是以價差做為主要的目的,很重要的理由是Tax free

 

昨天反正工作閒閒的,除了看了一些投行報告外,老實說並沒有多少收穫,對於今年全球經濟可能放緩,歐元區衰退、美國小幅成長、日本因基期低成長、多數經濟市場成長放緩等,這都是沒看之前多數人心中最可的結果,有沒看幾十頁的報告,並沒有多大的不同。但因為記得在228假期時,有看到新聞說去年的波克夏年報會在225公佈,因此順便找了一下,而且有中文版就印了下來,晚上隨意翻翻。

 

必須先說,對於巴老的想法,我不用看一定多數認同,畢竟自己受其影響頗大,以上是我看後的一些想法或疑問:

1.     這次提到了兩個可能接班的人,帶到了一句績效獎金,說真的,我倒是蠻想知道巴老心中認同的績效方式是如何,這部分提到卻沒講清楚,讓別人上了火,卻沒提供降火的方式。

2.     我一定認同用淨值來看經營者績效,不過因為巴老都會提到對於波克夏的內在價值認為有低估(文中是說內在價值遠超過帳面價值),並且提到了兩個條件下會做庫藏股動作(資金充裕+股價低於內在價值),分析旗下公司之獲利、股利時,也多次提及價值有低估現象,我內心很想問,如果2011年底的淨值是99,860,昨天(2/29)股價收在117,934,還有18%的差距,那到底巴老心中的內在價值如何計算,怎樣從以會計基礎的淨值,在往上加呢?

3.     我對於波克夏的保險事業深感佩服,連續9年都有承保利益,巴老也提及美國知名的保險公司State Farm卻在過去11年出現了8年虧損,這兩造比較下來,難道波克夏其下這些公司真的這麼優秀,能夠截至2011年創造出超過700億美元的Float,讓巴老認為用保險資金來投資,除了免利息外,還多出這塊免費資金出來。可是我認知保險業最大的風險,一是投資不利造成的利差損(這點是國內多數公司的痛),另一是精算上的統計弱點,往往不知採用的精算假設,何時會讓自己跌上一跤。巴老用價值投資消彌了利差損的問題,但是精算上不會遇到所謂的黑天鵝事件嗎? 如果以其幾乎是全數資產都持有波克夏股票來看,巴老的觀念是沒有對於黑天鵝事件做防備的,當然這是因為其轉投資多數涉及民生,有一定的分散效果。不過這點我倒是比較保守,因為統計上的風險,往往是後來才知道,當然波克夏已經度過了很漫長的歲月了。

4.     另波克夏的原則是沒意願出售表現比較不好的企業,也熬過其曾經自嘲過的通用再保、Netjets等企業低潮,這點原則我很佩服,但這與達爾文沒多大關係吧,主要就是重承諾+退出機制不易的關係吧。

5.     提及對於美國房市修正的失算,我想只要是預測,不管是平民走卒,或者睿智如巴老,吃鱉是正常的。

6.     提及握有會轉賺錢的企業,比需要考量通膨的固定收益型投資,又或實用價值低只適合恐慌時壯膽用的黃金來的好,這點是沒錯啦,只是黃金這個東西與很多另類投資(藝術品等)一樣,投機性太強,會漲到哪,誰知道呢? 當我看蔡康永那本談藝術品的書後,他說到與蔡國強去燒紙鈔拿去當藝術品賣9萬多,不到幾年已漲成幾十萬,這種沒理性的追逐,套用在股市炒作或原物料投機,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
7.     巴老真的很會佔金融業便宜,去年又花了50億買了美國銀行付息6%的可轉換優先股,這1-20年來,每每有金融危機時,他都會趁亂撈上一筆,這點很利害。

8.     IBM的原因,我想是幾年來這家老牌的科技業展現了強勁穩定獲利能力,這才是最後巴老會買的原因,只不過我必須說,科技業的不穩定性還是比民生產業大的多,即便IBM現在吃軟看起來很不錯,可是科技業沒有長期的優勢這點是確定的,我還是比較保守的看待這件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