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媒體只會用怪罪的方式看待代工產業的式微,以未能夠創新、產業調整為藉口,這是真正的原因嗎? 還是,從日本1990年代以來的例子清楚可見,這不過是趨勢使然,何必什麼都扣上創新、品牌等大帽子呢?

如果創新、品牌掛帥不等同全球力的提升,那應該很容易解釋當前許多先進國家的困局。隨著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,國內轉為非必需品的服務業為主,美言為消費為主體,其實是過奢下的非必需品消費,一旦金融價格高漲過後的泡沫破滅時,經濟出現了顛頗,原服務業的需求往往成為經濟上不穩定的來源。

另,民主政治容易產生的金權腐敗,因政府債臺高築後,逐漸讓財政政策失靈,剩下的貨幣政策,也因為利率從1980年代中期後長期走低下,效果大打折扣,那還有什麼能夠帶動全球的經濟再次起飛?

從多數已開發國家的高失業率來看,除了「破壞後再建設」,我看不出一個可以去化過剩的勞動力的好方式。可現在民主政體流於鴕鳥心態,寧願把問題無限延後,也不願正視並設法解決,雖解決之道的先苦後甘是條不輕鬆的道路。

當前多數的創新、品牌,不過是提供附加價值,並無法解決全球勞動力過剩的問題,這是缺乏穩健所得基礎的主要原因。附加價值太過虛幻,同樣的本質可以賣100,也可以因為虛榮成份賣到10000,甚至更高,這種虛增收入的方式,與做假帳的企業有何本質上的差異,除了冠冕堂皇罷了。

沒有人願意老實的說,幸好有代工產業,至少讓過去10多年來台灣的經濟不致快速萎縮,雖經濟疲弱不堪,成為了亞洲相對較差的經濟體,但多數人至少還有口飯吃。所得十年來不增反退,至少能夠維持在一個還算過得去的水平,如果沒有這些代工產業在過去十多年來,成為台灣資本、勞力等去化的歸處,台灣只會更慘。

所以我後來慢慢的感受到,原來創新、品牌不過是一個推卸責任的藉口,如果建議都是流於打嘴泡的方式,那還不如讓耳根子清靜些。

如果未來10-20年的經濟趨勢是要對於1980年代後過度消費的假性繁榮,做出回歸均數的修正,那身處這個時代的人,最好的方式就是龜息、修身,找尋能讓自己平靜、能讓自己不至於變笨的生活方式,等待是否有破壞後建設的可能。如果沒有,至少不要被夢幻式的期待所欺騙,天真的以為,明天會更好。

這樣的想法有點沈重,但我真的這樣以為。

因此,我會保持個中庸的心態,對未來保持不過度悲觀,也不樂觀的看法,然後學習建構一種體驗人生的生活方式,讓自己不會太無聊,思緒能夠成長,可以不用做偽君子就能夠活在這個天地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