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物無定論,我們只能活在主觀研判,蘋果橘子思考術是作者思量後的一些主觀想法,多數我很認同啦!

第一章作者替讀者複習一下,過去兩本書的主要概念(p.26)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誘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石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知道該測量什麼、該如何測量,可以讓複雜的世界大為簡化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傳統看法往往是錯誤的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相關不等同因果關係

作者自嘲的說,落實這思考方式,「你將必須習慣人們叫你怪咖,或者準備好面對別人氣急敗壞,甚至起身離開的場面。關於這些,我們倆都有第一手經驗。(p.28我也是別人眼中的怪咖,不會太在乎別人眼光,這或許是獨立思考的一個入門基礎。

第二章的重點是,對於不知道的事,勇於說「不知道」,在現實人生,加裝知道所造成的社會成本,可能相當驚人。會造成人們很少說不知道,第一種可能原因是盲目自以為是,譬如書中引用的這句話:「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自己的觀點,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權把自己想的當成事實。(p.36書中建議放下心中的道德羅盤,我覺得這個說法或翻譯不太正確,如果把道德羅盤換成心中定見,會貼切的多。另一種可能原因是,社會走向虛偽、假裝,將多數人訓練的不敢表示自己的無知。最近才與同事提及,我認為對於不知道的事物,就該說不知道,可對方皆異口同聲的表示,不會也不敢這樣表示,這僅是一般員工,無怪乎那些高階主管、老闆,混和著第一種原因後,更不可能坦率的表白,自己很無知。

我很無知,相對真正少數博學之人,或單一專精於某類事物的人,與浩瀚的知識相比更是渺小如一粟。可如果同一般人相較,自己也可能難掩第一種自以為是心態,實在很少遇到讓自己驚豔的人。

書中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,作者曾研究足球踢12時,球員射向那方,進球率最高,結果是中間高了幾個%。可即便我知道這資訊,若我是個球員,在關鍵時刻上場踢12,我也不敢踢向中間,主要是很多國家的球迷太瘋狂,如果被認為無能除了飯碗不保外,或許還因賭盤等因素被人教訓,甚至殺死。我給自己的回覆是,沒有生命威脅,沒有極大利益誘惑(例如,現在被公司fire,在我心裡並不是一個極大利益考量,機會成本不高),我都會勇於承認自己的「不知道」。

第三章舉了大胃王小林尊的例子,說明不要被現況束縛,要試圖尋找真正的影響因素,書中這段話就是這個意,「無論你正試圖解決什麼問題,一定不能只針對問題恰巧引起你關注的那個明顯部分下手。在你投注全部的時間和資源之間,絕對要事先好好定義問題,更好的辦法則是重新定義那個問題。(p.65)

第四章舉了一些例子,說明所謂真相,往往不是多數人認知的,要如第三章的小林尊一樣,試著去找尋真正的根源。這連結到了第五章,打破成見的最好方法是,「像個孩子般思考」。進行方式為小問題思考,先解決可解的,才去著手不確定的大問題。引用牛頓的話「解釋大自然的一切,對任何人來說,甚至是對任何時代來說,都是太困難的任務。最好踏出確定的一小步,把剩下的留給後來的人,而不要靠著推測來解釋一切事情,這樣什麼都無法確定。(p.99)

愛因斯坦也說「應該讓每件事儘量簡單,但不是簡化事情」,可是這真的很難,主要是多數人的對人事物的認知及判斷力都不足,自己也如此,或許這也是一種無形的門檻或束縛,真知灼見本就稀有,常聽到的都是偽真知。

第六章回歸之前書籍提到的誘因,引用一句老話「不要聽人們說什麼,要看他們做什麼。(p.119)」,並用一些真實例子說明,提供真正誘因有助於解決問題,可大哉問是,哪有著這麼簡單,所以作者提供一些誘因設計原則(p.140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找出人們真正在乎什麼,而不是他們說自己在乎什麼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就人們重視的面向提供誘因,但又要便宜到你能提供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留意人們的回應,並從中學習經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儘量製造能讓敵對架構變成合作架構的誘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永遠永遠不要以為,只因為一件事是正確的事,人們就會去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要知道,有些人會不惜一切代價投機取巧,用你永遠想像不到的方式打敗制度。就算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瘋掉,你也要試著為他們的聰明才智鼓掌,而不是詛咒他們的貪婪。

這些原則很有道理,同樣也一樣令人撲朔迷離,不易去進行,必須挑剔的說,說永遠比做容易。

第七章舉了很多例子,說明如何去研判或處理事務。唯一問題仍是,很有道理,也很難執行。

第八章說明如何去說服人,直接來多數無效,所以要用些花招(p.174-188),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要說服方才是主角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要假裝你的論點完美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承認對手的論點有其長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把罵人的話留在心裡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為什麼你應該說故事?說故事的最好理由,就是它們引人入勝,所以很能夠傳遞教訓。

最後一章很絕、很妙,主張「放棄」,如何學會聰明放棄,懂得放手的智慧,學會慶祝失敗,或許放棄可能是更有勇氣的決定,這些想法很符合自己原先認知,我一直在學習放手、釋懷,唯一的問題只有一個:知易行難

剛好最近一個還算能閒談的同事(年長5-10歲),決定去念大學夜間在職進修,我當下聽到是反對的,主要是認為對方可能原因只是厭不下一口氣,曾被主管質疑或嘲諷學歷差。我會反對主要是基於信服上述的「放手」,人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還是對自己比較有利,可對方如同上述第八章提及一般很難說服,並說這是她個人選擇,不會影響他人。

這種理由、說法,我也常用,可是真的是這樣嘛?即便是我這種單身、少束縛的人,只能說影響的人少,不可能完全不影響他人。人事物都是一種選擇與犧牲,譬如她有家庭,如果上課太累,很難不對家人有所影響。又那一天堅持不下去,會不會對自己是一個嚴重的心理打擊?

誰也不知道,我也是放不開的人,也常逼迫自己,沒啥資格說別人的頑固。

提到一些現實面,就是想提醒,書裡很多想法很好、十分正確,即便如此,人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,先過得了自己這一關後,其他不論是蘋果、橘子、芭樂、香蕉等各式各樣的思考術,才能發揮實際效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