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邊在看張居正改革的故事,同時也想到如果應用到公司的改革上,又或擴大至政府的改革,是否有可取之處?

故事裡提到,明朝歷代的首輔更換頻繁,可上任的第一件是,多數做的是籠絡百官之心,以為這是上行下效之良方,可籠絡之意多半有些成果,朝向結黨營私的路前進,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嗎?

記得後代在探討王安石變法失敗,多數也歸咎於王安石獨斷獨行之性格,使原朝中謙謙君子多數與之鬧翻,不得以用一些不入流人物,反成失敗的根源。這個歷史,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啟示,籠絡有其必要性?

其實,這些困難,對於需要改革的公司而言(問題多數是不賺錢或虧損),就是組織僵化的問題,想改革者是先設法穩住當前無效率組織,還是大刀闊斧的更動人事,朝向精簡或效率的方向,那一條是正確之路?

對於政府,很確定面對的是一個冗員過多的官僚組織,是該整頓軍公教組織,還是設法穩住組織,並讓組織為其所用呢?

我認為不論選擇先穩住或先得罪人,都是可行的,但重點是後續的作為。如果穩住後沒有淘汰機制,或砍人後沒有激勵又因,那不論走哪一條路,都會進入一個死胡同。所以重點在於後續的配套措施,一開始的選擇反而沒有這麼重要。

不過,我比較不喜歡先對於現況妥協,主要是對於人的信任度不夠,尤其在於衰敗的組織裡,更無法有足夠的信心認為,多數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心,所以如果讓我選,還是會走「得罪人」的路線,在人事上開刀。

可多數當前企業的改革,不也往往都以精簡人事為方法,那什麼成效依舊不彰? 我認為可能原因有,砍人後沒辦法訂出激勵的方案,將剩餘的戰力充分發揮。更差的是砍人後,補上自己的人馬,轉為結黨營私的可能性大幅提昇,並且讓原剩餘人心更走向背離之路。

很多人提倡正面激勵才是最有效果的方式,如同對於兒童教育中,獎賞比處罰有效。我認為這種思維多數有個先入為主的前提,那就是其處在的公司原先就是屬於比較上軌道的路(意即人力傾向較為積極),或者該兒童是比較乖巧型的性格,否則這種想法還是太過天真浪漫。

如果有很大的資源可以使用,能夠營造出激勵的環境,成功機率自然水漲船高,可絕大多數需要改革之時空背景就是,缺乏資源可用,如同張居正面臨的國庫空虛,與一堆無用並貪腐的官員。

萬事起頭難,最簡單的方式是,做就對了,選擇哪一種起步都好,最怕是無法持續下去,很快的被現實同化(對現實妥協),然後就是邁向終結之路了吧? 差異只有早死與晚死之別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