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的聚會,有一個關於期權的市場微結構話題。其中身為學者的認為,其參訪NYSE經驗,認為我們的交易系統太落後,多數先進國家都採用演算法進行報價的決定,並採即時搓合,而台灣還是採用落後的非即時搓合系統,這可能是市場無法活絡的重要因素。

從事相關工作的同學,對於這個議題有興趣,想讀博班並以此議題作為研究方向。

我想要表達的是,我認為當前的學術是思維最大的問題,就是拋棄現實的限制,以為把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我不以為然。

不過,我並沒有當面否定,這說明自己不是那種很單純的極端性格,法、理、情之中,還是會顧忌人情,選擇了當面的沈默。

試問,衍生性商品的存在意義為何,是配合標的資產(現貨市場)的發展而成,如果標的資產都不活絡,想要衍生性獨自成長,是想要鼓勵單純的投機嗎?

這幾年台灣股市的成交量日益縮減,市場不活絡趨勢已明確,可許多建議卻沒有試圖先解決現貨市場的問題,反而想跳過而直接去看期權市場,我認為這犯了以下問題:

1.       見樹不見林:如果我們希望期權市場蓬勃發展,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活絡現貨市場,而衍生性市場自然會因為現貨的活絡,被自然而然的帶動起來,可竟然分析期權市場的問題時,卻沒有先跳過現貨市場,不就是見樹不見林嗎? 當前多數政客在做事,往往都是這樣的短視近利,以高捷為例,先確定需求為首要,可是沒需求,僅僅為了政治的意識之爭,或私下的骯髒不當利益等考量,即便提供了更先進的措施,入不敷出而債留子孫,我鄙視那些政客的行徑。

2.       過於專注於私利:如果理性去看期權市場,明明衍生性確定是零和遊戲,可是期貨公司賺錢、券商賺錢,而且獲利為數不少。合理推論下,多數參與者是虧損的,而且虧的不少,試問這種偏向少數人有利、多數人不利的市場,哪有需要鼓勵、推廣的必要呢? 我想改一下權證推銷術語,「對小錢便利,正是權證致命吸引力」,把致命的東西推銷出去,與塑化劑商人心態而異? 一點一滴的蠶食小錢。

3.       錯以工具為先:工具能夠發揮作用,主要是因為能夠產生效用,如果只是因為別人有,自己沒有,就單純的以為自己也要有,這種心態與窮人看到富人行徑,就認為自己也要這樣過何異? 這只會讓社會走向一個長期敗亡的路,因為實際財富有限,可多數人都想要,除了偷搶拐騙最快,不然就訴諸暴力,否則如何解決僧多粥少的問題。

不論學術、政治,往往都沒能夠從現實中去看問題,只以簡單思維(效法先進國家)、自利行為(想賺錢)等方式就認為有必要去做,可是我們真的需要嗎?  如果我們多數只是創造不需要的東西,或創造如同CDO那種害人的產品,即便用侵蝕小錢的方式,並以不當宣傳模糊了真實多數人不利的結果,這是對的事情嗎? 如果有害的東西,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拒絕之,我們又要重演福壽螺的傷害嗎? 原以為有用,後無用隨意拋棄,卻成了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元凶,這就是我們要的未來?

其實,我不想單純針對期權這商品,許多的金融商品都是相同的問題,我們如果只會創造讓少數人有利,多數人受害的金融商品,還不如不要。我會反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展,甚至鄙視之,就是因為我不想要騙人,而且也不希望創造個騙人的環境,還自以為專業、成就。很多公司高層肥貓把公司搞爛了,還自以為座領高薪理所當然,這種讓道德淪喪的行徑,期望能夠減少,這樣有生之年可能還有機會圖個和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