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數理性思維的人,在從事金融遊戲時,都信服了機率,包含過去的自己。

可近1年,在很多閱讀、思考的瞬間,慢慢對機率產生了懷疑,以往信服的期望值,在機率不可靠後,失去了價值,理由是:

  1. 原以為客觀的機率,利用歷史結果作為基礎,可多數金融事件不是缺乏歷史可循,就是歷史樣本不足,又或歷史只會類似但不會完全重複等,動搖了機率的客觀性,原來多數人使用的機率(包含我)都僅是主觀機率。

>主觀機率,常無法擺脫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廂情願,死胡同一條。

  1. 因為現實中的樣本數不足,往往陷入以下迷失,在連贏或連輸時,很容易以為,下一次的勝算會提升,連贏導致了過度自信,連輸錯以為下一次反轉的機率不斷提升中。
  2. 過度自信往往導致,不願意接受現實。譬如金融投機客觀事實往往是輸多贏少、創業往往是虧多賺少、職場往往是官大學問大等,可明明現實呈現的都不是合理公平,可多數人分析時,往往還是假設理性、公平(如隨機假設)。一開始就走偏,能夠期待光靠個人力量撥亂反正?
  3. 如果稟持著「有比沒有好」的信念,採用著機率,可重點能夠轉為重視事後檢討反省,替代因機率不靠譜的事前嚴謹分析?多數人都以為事前嚴謹分析,可以增功諉過,所以活到現在,鮮少看到重視事後檢討改進,如此一來,採用機率往往會比不採用更糟,容易衍生推諉卸責。

事物一好便有一壞,採用機率的好處,就是增強信心,壞處就是容易過度自信,或事後推諉卸責。採用但不重視的好處是,容易把焦點放在事後檢討改進,壞處是因一開始沒有足夠根據,很難產生足夠的信心,或容易因現實的高失敗率而退卻。

因於此,後來對於一些單純的理性機率分析,若無對應的後續因應方案,我大致上都沒多少興趣,因自己的重點已轉為不如預期要怎樣做(當然如預期最好,享受成果),可這類思維非市場主流,寡者矣。

到底採用機率與否,孰佳?沿用了自己後來信服的想法,事物本無最佳解,只有最適解,此最適不是學術上的那種理性最適,而是「最適合個人性格」的方式為之,因為順性多少可增加勝算,逆性光內部衝突與掙扎等內耗,往往會讓事情走向更混亂的局面。

坦言,言易行難,自己專注於找尋適合自己性格的投機、處事方式,至今也沒有太大成果,只能說有助於無明明,卻無法突破之。

僅供參考,重視事後檢討,這是我當前的機率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