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思考後,人生常見的無力感,隨時拂來。

單純以自己角度感知世界,反正與己不同都是異類、異己,忽視之、排除之皆可,自然無後續的無奈、無力感。可,當打開潘多拉的盒子,去瞭解人性,對於那些有些關係的人,很難沒有無奈或無力感。

血緣關係,其中一位根本無溝通基礎,對方認為我有看不起他的意味,自己後來心裡亦承認,接觸或所見所聞的人們裡,已鮮少讓自己佩服之人,欣賞僅一兩點而已,即便是親人,我的確不喜歡他,老人孩子性,單純、無壞習慣,卻不是對家人夠負責之人,在我心中就是普普。雖現在自己心境成熟不少,可還作不到不喜歡的偽裝,我並非八股思維,傳統的愚忠、愚孝沒能束縛我,相對論是自己思維的基礎,如果沒能付出,千萬不要奢望別人會回報,除非遇到那些佛心來的人,否則重什麼豆,得什麼果。

 

另一位是中國傳統女性,即便小時候被她揍過很多,印象不少回都是遷怒。很難不承認,她的付出遠勝過一些不當行為,如果說此生至今的唯一虧欠,非她不可。保守的儉樸性格,即便脫離生活困境後,仍無享受生活的打算,這點慢慢在自己身上浮現,這是人教的影響嗎?常告訴她說,有些歲數,人往往不知可活多久,可以多享受一下人生,花錢也無妨,多數沒聽進去。每次回家都要打包一整袋東西給我,明知心意,卻偶浮上厭煩心,唉!自由意識又作祟。後來的我,認為人最該關心的是自己,其次才該擴及親人,太過付出不是壞事,卻往往不會得到如人意的結果。捫心自問,自己是聖人性格嗎,可以只付出不求回報嗎?如果可以,繼續下去很好,否則最好停止,許多隱藏性的家庭問題,往往種因於類似情境。

另一位兄弟姊妹,可能因性別差異,小時候感情普通,長大後彼此性格差異更大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儉樸、一雖非日光族卻用消費來補償生活的空虛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同有隱藏性的硬脾氣,皆非柔軟身段的人,自然在工作上都不太順遂。我轉而追求財務自由,想早些擺脫工作束縛,另一位因消費習慣、無追求投機,資產累積緩慢,是家中花錢最阿莎力卻實質口袋最少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看到年長的同事因生活形態、思維,至今可能都無太多積蓄,而比自己多工作4年的對方,也可能陷入這種困境。理性如我,很難不偶而去嘮叨幾句,可往往都是熱臉貼冷屁股,被回說關我屁事,如果是過去的我,當場與其爭吵機會最多。現在我心態漸老,聽到這種情緒回應,雖沒能笑笑接受,沈默以對最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同是不容易向別人求助的性格、也無另一半,如果沒有依靠自己,還能倚靠誰,如果生活可以,給一口飯吃ok,只是必須依我的生活形態,對方能接受嗎?

親人,往往是人生最大的無奈、無力感來源,無法輕易拋棄,說「關我屁事」這類的情緒話語,也無法去除彼此的關係,在價值觀、生活型態不同時,如何取得平衡?至今,我是無能為力的,自己後來會沒有勇氣去追尋另一半,或有些自卑心作祟,對自己性格、生活形態是否能夠與對方相處,一堆問號。

人最好早些體認,不要期望別人改變,自己改變都困難重重,要求別人根本無理。只是,如果沒有人願意軟化,願意包容,願意改變,不可能找到一個平衡點,當然,不願意跨出去,同樣無機會可言。

正因為親人都差異很大,人的差異化是無奈感、無力感的來源,多數人只是不瞭解人性,單純的認為對方錯了,所以那些看似誇張的電視劇情,除了太誇大部分,許多實際在人類世界上演著。

我只能說,要瞭解人性不容易,可即便逐漸瞭解,雖可增加自身成熟,減少潛在衝突,卻無法改變本質上的問題,到底知或不知,孰好孰壞,真的不知。

所以,我一直在學習放下,希望能夠放下這些無謂、無解的人生問題,可自己悟性不夠,知易行難老是困住我,才會在常有些感嘆、小埋怨、小抱怨、小咒罵。

我在宣洩,不想讓無奈、無力感太過猖獗,這是不成熟,還是太強求圓滿、完美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