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同事寄了幾則語錄,看過後的感想(藍字)。

 

 

1 / 15

一個人徹悟的程度,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。——林語堂《吾國吾民》

>>認同,只有傷害等痛苦的事,才容易記憶深刻,人生如果要有轉變,沒有比傷痛更好的快速刺激。

 

2 / 15

人生不過如此,且行且珍惜。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,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著配角。——林語堂《人生不過如此》

>>自己是自己人生劇的主角沒錯,可當局者迷的影響下,加上與周遭人物之人生交錯影響,很難完完全全的本位主義,除非能做到自我感覺良好,但這種主角也是好的類型。

 

3 / 15

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,失意時信道教、佛教,而在教義與已相背時,中國人會說,“人定勝天”。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於,經常改變信仰。——林語堂

>>對於信仰,我多少話可說,任何宗教好的觀念、思維都值得學習,唯一不值得學習的就是被宗教所束縛。

 

4 / 15

幸福:一是睡在家的床上。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。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。四是跟孩子做遊戲。——林語堂

>>這件事,我沒太多可說的。

 

5 / 15

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,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。——林語堂《我的願望》

>>認同,大概做到90%吧!要再更多,困難度成幾何方式提升。

 

6 / 15

人生在世,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,有時給人家笑笑。

>>所以我們才會常笑笑OO!!

 

7 / 15

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,貴簡潔;不貴富麗,貴高雅;不貴昂貴,貴合適。

>>這點很難做到,中庸之道說得容易,分界並不清楚,往往都是偏過儉或過奢。

 

8 / 15

最重要的事,就是不要依賴著金錢。人應當享受財富,也要隨時準備失去了財富時應當怎麼過日子。——林語堂《京華煙雲》

>>這點很難做到,金錢不是這麼容易處理的身外之物。

 

 

9 / 15

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,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。讀書並不是要“改進心智”,若是如此,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。——林語堂《生活的藝術》

>>優雅和風味只是一個心境的描述,如果追求平靜,這句也可改為「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內心平和味」。我讀書的重點是增廣見聞+無害休閒,改進心智並無法單從閱讀獲得,還需要個人思維的配合。

 

10 / 15

要真正了解一個人,只要看他怎樣利用餘暇時光就可以了——林語堂

>>認同,但只能看出一部份。

 

11 / 15

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。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,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。——林語堂《生活的藝術》

>>認同,但要做到不容易,譬如入吵鬧之地,若無老僧入定之心,很難不被影響。我也因此討厭那些在café裡大聲朗讀英文或教科書等之人。

 

12 / 15

世界上的強盜,再沒有比劫奪我們思想自由的罪惡更大的了。——林語堂《生活的藝術》

>>只是,有多少人的思想達到真正的自由,如果原先就不自由,自然無被掠奪之可能。

 

13 / 15

大自然本身永遠是一個療養院。它即使不能治愈別的疾病,但至少能治愈人類的自大狂症。人類應被安置於適當的尺寸中,並須永遠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,這就是中國山水畫中人物總被畫得極渺小的理由。——林語堂《生活的藝術》

>>這種意境,我能瞭解,但無法深刻的親身體會。

 

14 / 15

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。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,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,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。——林語堂《生活的藝術》

>>能否享受悠閒,往往存乎一心,心能神往之,無入而不自得,但這是神人的境界,非凡人境界。

 

15 / 15

人生在世,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,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,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,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,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。

>>這與有人提及之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」的三境界思維有些契合,

*幼時無知識與經驗,故不適合說看見了什麼,如白紙上無所謂的顏色。

*大學時類似見山是山,以為看見了什麼,就是什麼。

*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,這看法我不認同,而是只有少數人能夠發現,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懂。

*如果能夠克服見山不是山,會有非凡夫俗子可以達到見山又是山。

至於中年以為什麼都懂、晚年覺悟一切都不懂,只是凡夫俗子的迷惘之見而已,本來就不懂,何有前後之別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phisttw 的頭像
    sophisttw

    sophist 的投機、生活分享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