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看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,體會相知相惜實屬不易。

 

這三部曲電影,是自己看過愛情電影中,最喜歡的呈現方式,只用兩人對話就能把故事說得精彩,如同之前看英劇【離婚咨文】般。

若是沒想表達更多人生思維,止步Before Sunrise就很好,浪漫愛情往往只求短暫,一天或一夜最佳,全無生活瑣碎、無奈,單純擁有甜蜜與幸福感。

可導演野心不止於此,搭了Before Sunset這個橋樑,將兩人拉在一起。這時,彼此雖仍眷戀那段邂逅,心裡早不是那年輕無羈無絆的透明,對當下生活的不喜歡或無奈,從對話隱隱透出,要不是最後那居處短訪,聽女主唱了〈 A Waltz for a Night 〉,看了俏皮漫舞,這段關係又可能悄然而停。

Before Midnight後段爭吵時對話,男主提及最喜歡女主唱歌創作的那段話,應是其寧願辜負前一段關係轉而與女主在一起的關鍵因素,可是,這種意念顯示出人的自私與一廂情願。

如果真的願意給女主空間創作與自由發揮,那兩個雙胞胎女兒又該給誰照顧,從爭吵對話可知,男主因巡迴簽書時常不在家,或許還因此搞了外遇,這是現實人生該有的面貌。人往往一廂情願的以為,我愛的那個她已不再,可捫心自問,自己也早已爛到底了。

前兩部是浪漫電影,最後一部回歸現實人生,這種回歸,很好,非常好。

這故事設定無經濟壓力,已掃除夫妻關係中潛在過半地雷,且從兩人大量對話可知,兩人屬於能溝通者,又掃除剩下的大多數潛在地雷,那為什麼還會走到最後那種無奈呢?

無它,就是人性中那點矛盾、貪婪的心,就算得到世上難得的伴侶,仍想要變化。

如果看得夠多,想得夠多,往往在想變化念想浮起,就該盡力把它捏熄,不讓星星之火燎原,試問,人類中,有多少人有這般體悟及定力?

在責怪別人時,或之後,多想想自己是啥貨色,很多埋怨、怨恨都會莫名消失,因此,我當下常常是批評時帶著氣憤,說後很容易轉為無奈或嘆息,這才是真實人生啊。

最近看過、蠻喜歡的【了解的不多也無妨,是一家人】、【瑪嘉烈與大衛系列- 綠豆】等電視劇,出彩的地方都是在人性的思量上,雖仍有不少不合現實處,至少能讓觀眾去想,不完美人生或許才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真相。

能溝通才重要,前幾天看李笑來電子書【讓時間陪你慢慢變富】,其中提到一段讓我感同身受的話:絕大多數人當初選擇配偶時,所關注都是對方長相、身材、家境等實際上雞毛蒜皮因素,真正核心因素根本沒考慮過,對方是不是一個能夠講道理溝通的人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