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與同學相聚,言談中論及股票評價,這真是個大哉問! 是所有投資(機)者都會思考的事,當下我對評價似乎不認同,偏向市場面思考,其實不然。我只是想強調『不同目的的人,對於股票評價的重視程度有別』,並沒有對想否定評價的功用。

評價一定是買入的重要考量,會買一個標的,不外乎兩個理由:便宜,或深信有轉手價差。便宜即是在自我評價上具吸引力,而願意持有,這同時隱含低的風險考量。而轉手價差不一定需要評價,當然同時具備更佳,只要能夠賣更高,任何價格買入都無所謂,這時候當然不會在意評價,只需多注意風險即可。這兩個方向都是我買進的思維,差別在於便宜(評價)考量可多買,會將部位拉大。而價差交易既是短線,我又不認為自己是短線高手,基於風險厭惡,這部分會做,但部位不大,算是填補漫長交易時間(一年有兩百多天)的一種填充玩具吧! 填充玩具通常最多只會佔整體部位的0~30%。

今日我言談失焦,沒有說到真正的思考重點:『賣出比買進更重要,也更難』,所以才會好像不耐的頻頻打斷同學話語,像是不認同評價的人。我應該說是不想把買進看的過重,而模糊自己投資重點在賣出,但骨子裡我是一個講究評價的的人,才會不善於短線交易,已把評價視為必要條件之一,是必須做的事,我的交易重心,其他短打都是陪襯。

評價有兩個致命缺點,我會提醒自己小心:

1. 你對於自己的評價有多少信心?
說實話,我對自己的評價最多不會超過80%的信賴度,試問一個存有20%以上犯錯機率的價格,能夠過份依賴嗎?

2. 你有能力去獲取評價誤差的能力嗎?
我認為投機客中,99.99%的人根本沒有消弭價格錯誤的能力,只能是價格接受者,被動的、不情願的接受。Why? 除了極少數人可以將一個標的完全買入,然後耗時的去依照原先的規劃處分,才有能力去獲取真正的評價誤差。這並不是沒風險的,時間是投機的最大變數,以資產處分為例,若存在房地產價格崩潰可能(如美國等),即使原先評估有價差,最後處份後真的盡如人願嗎? 若沒有存在這種買斷能力,變現性是最重要的考慮,即便當下價格是錯的,又能奈何?所以我才會認為「市場短期永遠是對的」,主要是賣方在變現考量上,沒有選擇的餘地。沒有思考長期,因為不知長期要多久,要知道近100年的華爾街股票歷史上,最長的空頭超過20年(1929~195X),道瓊指數才突破了高點,我自信沒有熬過這種空頭的耐力,所以一直記住凱因斯的話:In the long run , we are all died.

另一點,我對評價定義是嚴格的,我認為評價是考量大環境可能的變數下,都可以存在高獲利機會的,所以不會僅用單一方向去考量,至今也沒有確定的方式,大概會思考以下幾點:

1. 公司股價沒過度炒作,或即使炒作也已回到原點,甚至跌的更多。股價便宜最大的利多,但怎樣才算便宜,最好是在股票從掛牌以來的相對、甚至絕對低價,這是買進成本考量,若能夠買的比多數人都便宜,至少可以確定一件事,風險大減,只要在配合以下幾點的共同考慮即可。
 最好法人持股低、融資低,這代表被炒作的機會降低。
 可以佐以歷史的P/E、P/B來衡量,當下的股價是否已經來到歷史的低檔區。即使買在歷史低檔區,創新低價仍有可能,這時候就必須配合基本面考量,才不會買在最低價,但卻落得賣在破盤價。

2. 公司的獲利必須穩定,若有穩定的現金股利更好。這可以有例外,就是對於「轉機股」,可惜我經驗中,轉機股十之八九都是騙人的,故轉機考量需要更謹慎。
獲利一定是評價上最重要考量,而且要留意獲利的穩定性,如景氣循環股要小心其獲利與股價常有落後現象。當然有獲利又有成長性的標的是最棒的,可惜這種標的很少,不然就是冷門股。
 除了獲利考量,同時資產品質也很重要,對其現金流量、現金、存貨、AR、長短投等項目都需注意,低負債比、高現金、沒有存貨與AR過高的問題等都是選擇標的時,基本面的評估考量。
 轉機股可以放寬要求,但是最好不要把其列入主要持股,因為被騙機會高,除非可以確認現在是在大多頭,完全不用擔心被騙,還可以高興的接受被騙。

3. 經營者的心態考量
經營者、大股東的心態是投機客必須思考的重點,我有幾個自我要求:董監持股最好大於20%、董監沒有經常性的買賣或大幅質押、經營者對外發言謹慎等,這些都是要確認公司不是一群沒信用、貪婪的人所組成的,一旦與狼共舞,多數都會被啃食,所以主要的股票部位只能尋找與羊共舞的標的,不會被操控的數字、誇大的展望所欺騙。

4. 同業比較
若確定股價不貴、公司獲利ok、經營者或大股東心態ok,則可以用同業比較來思考當前的股價是否真的便宜,與同業比較P/E、P/B都是可行方式,除了確定可能的買入價格外,同時在心中有個底,即此股票可能的上漲潛力為何?比較心理往往是價格的重要考量。

5. 其他考量(若能具備以下條件更好)
 股本形成以盈餘轉增資或資本公積為主,而不是現金增資。
 具備題材性,股票也是需要「有夢最美、希望相隨」,所以有題材就會增加別人的興趣,如同起火的材薪,可以大幅降低期望的持有時間。
 還有一些當下未考慮到的林林種種……..


若一檔標的能夠經過以上這些考量通過後,才算是對其評價具備一定信心,而且僅是70~80%的信心,有時可以放寬一些條件,讓信心降至60%附近也無妨,以拉大可投機範圍。但必須注意這其中的致命缺點,就是存在不確定性,我把這部分歸給「運氣」,人無法掌控的地方,只能用其他方式來規避,而紀律就是最好方法。

我的紀律是思考賣出點,只要有以下狀況,一定要賣出,這樣就算評價錯誤,也不致影響大局:
 基本面轉差:大環境或公司基本面轉差都是減持的理由,公司基本面轉差一定要賣光持股,而大環境轉差則不一定。
 股價跌幅達10~20%時,或虧損金額過大時,都是減持的時機。並沒有一定的絕對數字、百分比,需因時制宜,但這是最重要的紀律『停損』,為歷史教訓的核心觀念。
 獲利超過預期:雖然我認同李佛摩的觀念「獲利要讓它自然增長」,但落袋是聽到$$聲響的唯一機會,為了避免來去一場空,還是會在獲利金額超過某數字,做獲利了結動作。

以上都只是一個概略性考量,而投機面臨的變化很多,當下的情緒(貪婪、恐懼為主)、同儕的比較壓力、不同公司的差異性、資金的配合度等,都會對投機產生不可預期的影響,況且還有「運氣」,這我認為對投機有超過20%的影響力的因素。只要交易的經驗夠多, 一定會遇到:
 一賣出就出現大漲 ,一買進就大跌 (白話就是衰)
 買進後莫名其妙的大漲、大跌(意料之外的事)
 還有許多意外(天災、政治….)

很有趣的是,投機與機率息息相關,最重要的觀念是「連續母體下,機率不為零」,這對照在投機就是「沒有不可能的事」,也就是造成歷史上這麼多投機墜毀的原因。我相信「隨機的致富」,不是過去財務上學的隨機,這種簡單假設根本不切實際,我強調隨機是有些「宿命論」味道,是哪種「盡人事聽天命」的想法,不是學猩猩亂射飛鏢。這與自己的個性有關,自我評估應該無法像一些投機高手可以面臨幾次破產,還可東山再起,我應該沒辦法做到,就會盡力去避免墜毀發生。所以我在投機上都會做好壓力測試,思考若運氣不佳時,能否安全降落,這樣可以避免墜毀,卻也隔絕了「暴利」的機會,一得一失,合理公平。

沒有暴利下(一年數倍、數十倍),我想追求的是「複利效果」,每年穩定增長,最好是20%之上,然後追求長期穩定的財富增長。這是巴菲特的致富之道,只是他創下了不可能的任務就是連續數十年,每年增長都超過20%,才會成為史上唯一靠投資成為世界首富。我沒有這麼大的野心,但是效法巴菲特穩健之道是確定的,這是我當前的投機想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