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用別人書中的話語,卻是當下心理的寫照。看的越清楚,對於「快樂」越感到模糊、不確定。看不清楚時,可以藉口視線不明而推卸責任,甚至逃避也無妨,不算自欺欺人,不自知而已。一旦看的清楚,就無法裝傻(正常情況下),只能硬著頭皮去發掘一些「真實」。在真實人生中,快樂可能是種稀有財。

我知道凡事朝好處想,做事不顧後果,一定會讓心情愉快很多,但能做到嗎? 當下只能追求「平靜」,一種不讓情緒起伏過劇狀態,但不是快樂,偏向「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」的心態,若以天空形容是種灰灰的色彩。

很訝異同事會幫我慶生,尤其是剛上班不久,在離開學校後就選擇性忘了這件事,心中是感激的。可是必須坦白少了些情緒起伏,像波濤一度湧起,卻沒了後浪,很快的就回歸平靜無波,這是我要的結果嗎? 我心理摩擦係數太強,加諸我的作用力很快就被摩擦抵銷,反作用力讓物體從動態轉回靜止。我所認識的人啊!若你們發覺我的情緒反應太過平淡,就是這個光! 我像吸震的海綿,把情緒反應轉減緩了。

我瞭解問題所在,特立獨行沒有被認同雖不以為意,難免有些失落。少了「張懷民」這類人士,無怪乎只能往「平靜」發展,而成長對我而言,成為一個快樂越來越少的過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