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知該怎麼形容這樣的一本書,是描述一個內心封閉又有暴力傾向的男孩,我必須承認這種心靈或許也是一種另類的發展,但不確定過高,像是一個不安定的靈魂存在,有時候看似精明、正常,但很多行為確實是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在發展,這樣的方式會讓周遭的人很難與其相處。

 

我是支持另類心靈的發展,但前提還是必須在不傷害別人,可是這本書中的小男孩,多數行為很難用正常的方式來對待,而其又不受拘束,有時還近乎瘋狂,要像書中那位年輕醫生說這種行為是正常,我也不能信服。我相信多數的人都會有失序的思想行為,只是程度上的差異,偶而為之且不傷害別人,那種失序是好的情緒宣洩,但故事中的主角卻看不出能夠正常的宣洩他奇特的思緒。

 

心靈的輔導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,如何去辨別到底這是一個精神上異常的小孩,又或只是一個年少貪玩的兒童行為,真的很難。精神部分的研究也不過是從20世紀初才開始發展的,並非一個恆久、具有許多經驗可以處理的事情,故至今都是在嘗試,西方醫學的就是建構在科學的基礎上,臨床是一個普遍的發展方向,生病去看病,都是成為醫學發展的一個來源。

 

因為沒辦法揣摩這種狂亂心靈,閱讀時很難不產生不耐的厭煩,如果我聽到一個小男孩動不動就是嚷嚷要殺死人,或者會動手打鬧甚至還做了過早的性嘗試,我想很難站在寬容的立場去設想。如同面對死刑犯,很多主張廢除死刑的人,唯一的立場就是人性本善,應該給予改過的機會,而這類的精神上問題也是同樣道理,但我想要試問,有誰能夠確保給予機會後,未來不會再犯? 如果捫心自問,自己都做不到不二過,而去期望原先自我控制力比較差的人,可以再未來做到自我控制,這不是很不切實際的期待嗎?

 

因此,在地球人類數其實是過多的情況下,我覺得還是設法把資源用在比較能夠發揮效果的地方,而不是用博愛的精神去設法拯救每一個生命,這樣的想法看似無情,卻實際有效的多。如同社會救助,是去幫助那些肯向上的人,遠比幫助那些一直向下或持續在下方沈淪的人有益的多。

 

我如果覺得自己沒有生存價值,或許也會殺了自己,也不想讓自己狂亂、痛苦的活著,不能體會、無法接受,故這樣的心靈沒辦法感動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phist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